[发明专利]诊断抑郁症的血清蛋白标记物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41745.X | 申请日: | 2020-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517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袁勇贵;陈素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74 | 分类号: | G01N33/74;G01N33/68;G01N33/577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王艳 |
地址: | 21110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诊断 抑郁症 血清 蛋白 标记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血清蛋白标志物,所述标志物为BDNF、皮质醇和/或IFN‑gamma蛋白中的一种或几种。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的血清蛋白标志物的试剂在制备精神疾病诊断产品中的应用。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本发明联合使用上述三种蛋白区分MDD和HC时ROC曲线下的AUC为0.884,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7%和83.3%,具有很好的MDD诊断价值;而当仅联合使用BDNF和皮质醇区分MDD和HC时AUC为0.841,特异性为66.7%,但敏感性高达90%,因而具有很好的MDD筛查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科学领域,具体涉及诊断抑郁症的血清蛋白标记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抑郁症(MDD),亦称忧郁症,是一类以抑郁心境为主要特点的情感障碍。WHO报告2020年MDD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疾病,到2030年将成为导致死亡和残疾的最主要原因。当前临床上对MDD等精神疾病的诊断主要参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美国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和《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标准,但该方法本身存在严重的缺点:主观性强,诊断一致性差且误诊率较高。在DSM-5的临床评定试验中MDD诊断的评定者一致性仅为28%(Freedman R,Lewis DA,Michels R,et al.The initial field trials ofDSM-5:new blooms and old thorns.Am J Psychiatry.2013.170(1):1-5.),也正因此MDD的诊断长期以来一直饱受诟病。可见,开发有效的客观诊断方法或工具是目前临床精神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早期发现、正确诊断和干预MDD的基础,对广大患者意义十分重大。
不可否认,脑组织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生物标记物的理想资源,但在临床实践中,无法做到活体检测MDD患者脑内生物标记物;因此,近年来外周血因其易于获取,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枢系统的功能而越来越受众多研究者的青睐。外周血蛋白指标因其在MDD患者与健康对照(HC)中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具有成为客观诊断工具的潜能(MolendijkML,Spinhoven P,Polak M,et al.Serum BDNF concentrations as peripheralmanifestations of depression:evidence fro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 on 179associations(N=9484).Mol Psychiatry,2014,19(7):791-800.)。然而,作为多因素复杂疾病(complex disease),单一的生物标记物其实很难满足MDD临床精准诊疗的需要。因此,在开发MDD客观诊断方法/工具时,检测由多个生物因素组成的生物标记物平台显然将会获得比单一生物标记物更优越的结果。
自从单胺递质假说被质疑之后,神经营养假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障碍假说及炎症假说越来越受关注。作为上述MDD发病假说的关键蛋白,大量研究发现MDD患者外周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皮质醇和包括干扰素gamma(IFN-gamma)在内的多种炎症因子出现特异性变化,可能有助于诊断MDD,但目前尚未见联合上述三种来自MDD不同发病机制假说关键蛋白客观诊断MDD的潜能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客观诊断抑郁症的外周血清生物标记物平台。通过检测受试者血清中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BDNF)、皮质醇和干扰素gamma(IFN-gamma)蛋白的含量判断受试者是否患有抑郁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4174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