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钝角接头的二次试验线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43040.1 | 申请日: | 2020-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53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6 |
发明(设计)人: | 王磊;黄力;牟楠;李树鹏;朱皓;黄照厅;曾蓉;龙志;张建行;陈相吉;陈刚;瞿杨全;付锡康;邓冠;朱平;黄伟;王颖;方阳;李克;汤龙;王予彤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24 | 分类号: | G01R1/24 |
代理公司: | 南京禹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72 | 代理人: | 朱宝庆 |
地址: | 550002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钝角 接头 二次 试验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钝角接头的二次试验线,包括,试验线本体,包括绝缘套、设置在绝缘套内的芯杆以及连接在芯杆后端的铜线,所述芯杆靠近铜线处开设成钝角;连接部件,包括设置在芯杆外周壁上的连接片以及设置在芯杆前端的连接头,所述连接片中段向外凸出;以及,加固组件,所述加固组件设置在芯杆与绝缘套连接处,芯杆设置成钝角后与铜线连接,缩短了试验线的整体长度,同时又保证了铜线与接头的可靠接触,增加了铜线与芯杆的接触面积,减小接触电阻,从而减少发热量,保证接线牢固,不会因试验接线不可靠而影响难度结果正确性,可避免拆接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接、漏接、虚接等而导致的保护装置带缺陷投运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技术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钝角接头的二次试验线。
背景技术
目前在变电站二次检修工作中,试验时需要使用试验线将电气量或开关量输送到保护装置,目前试验线的灯笼接头与铜线均采用一体化设计,接头采用硬质绝缘材料包裹接头,因为整体接头需要考虑铜线与接头的接触可靠以及尾部转接的长度,接头整体不可调整的非柔性材料部分较长,而继电保护屏柜的工作现场常遇到一些不便于试验线直插的电流电压端子排,常见于保护打印机部位,强行插入端子可能会导致试验线受力受损,甚至导致接线端子变形,后期可能会出现导通不良等运行隐患。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现有带钝角接头的二次试验线存在的容易导致试验线受力受损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带钝角接头的二次试验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钝角接头的二次试验线,包括,试验线本体,包括绝缘套、设置在绝缘套内的芯杆以及连接在芯杆后端的铜线,所述芯杆靠近铜线处开设成钝角;连接部件,包括设置在芯杆外周壁上的连接片以及设置在芯杆前端的连接头,所述连接片中段向外凸出;以及,加固组件,所述加固组件设置在芯杆与绝缘套连接处。
作为本发明所述带钝角接头的二次试验线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加固组件包括设置在芯杆上的第一连接环、设置在绝缘套上的第二连接环以及连接在第一连接环以及第二连接环之间的连接杆,其中,连接杆包括铰接在第一连接环上的第一接杆以及铰接在第二连接环上的第二接杆,所述第一接杆与第二接杆铰接,所述第一接杆与第二接杆之间设有驱动第一接杆以及第二接杆转动的驱动部件。
作为本发明所述带钝角接头的二次试验线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驱动部件包括开设在绝缘套内的连接槽、滑移连接在连接槽内的驱动杆以及转动连接在连接槽的槽口处的拨杆,其中,所述拨杆与驱动杆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杆前端设有齿条,所述第二接杆下端设有与齿条啮合的轮齿。
作为本发明所述带钝角接头的二次试验线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连接槽的槽口处转动连接有套筒,所述拨杆滑移连接在套筒内,所述拨杆一端向外伸出连接槽。
作为本发明所述带钝角接头的二次试验线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驱动杆与连接槽之间设有弹性件。
作为本发明所述带钝角接头的二次试验线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连接槽的槽口处开设有横向槽,所述横向槽内滑移连接有加固杆,所述加固杆前端转动连接有卡环,所述卡环上开设有开口,所述卡环与加固杆铰接处设有扭簧。
作为本发明所述带钝角接头的二次试验线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驱动杆前端转动连接有连接环,所述轮齿开设在连接环外表面,所述连接环靠近驱动杆侧设有锥环,所述驱动杆上开设有与锥环配合的配合槽。
作为本发明所述带钝角接头的二次试验线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加固杆一端向外伸出横向槽,所述加固杆一端设置有接环,所述拨杆转动后与接环抵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430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