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可穿戴设备的智能人脸识别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43071.7 | 申请日: | 2020-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448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7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健;李萍;杨文珺;汪菊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6V40/16 | 分类号: | G06V40/16;G06V10/75;G06V10/764 |
代理公司: | 南京聚匠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39 | 代理人: | 沈菊 |
地址: | 21412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穿戴 设备 智能 识别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可穿戴设备的智能人脸识别系统及方法,包括可穿戴设备和人脸识别系统,人脸识别系统将采集到的人脸图像与本地存储照片进行比对,或将采集到的人脸图像通过无线网络发往后台服务器进行比对,并将比对结果通过声音或图像方式进行提示,从而能够随时随地高效完成目标人员的识别,提升人员识别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可穿戴设备的智能人脸识别系统。
背景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是是指利用分析比较的计算机技术识别人脸的技术,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该技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对输入的人脸图像或者视频流,首先判断其是否存在人脸,如果存在人脸,则进一步的给出每个脸的位置、大小和各个主要面部器官的位置信息。依据这些信息,进一步提取每个人脸中所蕴涵的身份特征,并将其与已知的人脸进行对比,从而识别每个人脸的身份,广义的人脸识别实际包括构建人脸识别系统的一系列相关技术,包括人脸图像采集、人脸定位、人脸识别预处理、身份确认以及身份查找等;而狭义的人脸识别特指通过人脸进行身份确认或者身份查找的技术或系统。
人脸识别技术包含三个部分:(1)人脸检测。面貌检测是指在动态的场景与复杂的背景中判断是否存在面像,并分离出这种面像;(2)人脸跟踪。面貌跟踪是指对被检测到的面貌进行动态目标跟踪。具体采用基于模型的方法或基于运动与模型相结合的方法。(3)人脸比对。面貌比对是对被检测到的面貌像进行身份确认或在面像库中进行目标搜索,即将采样到的面像与库存的面像依次进行比对,并找出最佳的匹配对象。因此,面像的描述决定了面像识别的具体方法与性能,目前主要采用特征向量与面纹模板两种描述方法。
人脸识别系统主要包括人脸图像采集及检测、人脸图像预处理、人脸图像特征提取以及匹配与识别四个组成部分。人脸图像采集及检测部分主要自动搜索并拍摄位于拍摄范围内的人脸,并在拍摄的图像中标定出人脸的位置和大小。人脸图像预处理部分基于人脸检测结果,对图像进行处理并最终服务于特征提取。人脸图像特征提取针对人脸的某些特征进行提取,例如视觉特征、像素统计特征、人脸图像变换系数特征、人脸图像代数特征等。人脸图像匹配与识别部分将提取的人脸图像的特征数据与数据库中存储的特征模板进行搜索匹配,通过设定一个阈值,当相似度超过这一阈值,则把匹配得到的结果输出。
目前,人脸识别技术是计算机领域非常热的一个研究方向,现有产品的人脸识别成功率非常高,已经在机场/车站安检、移动支付、智慧城市等领域广泛应用。但是,由于目前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固定,不需要在移动场景下进行人脸识别,所以设备体积相对较大且安装比较固定,在一些特殊场景不太适用,例如公安人员随时随地识别嫌疑人员、商务人士隐蔽识别失信人员等。
因此,采用较小体积的可穿戴的人脸识别系统可以随时随地较为隐蔽地识别目标人员,同时通过声音或图像方式进行提示,在一些特殊场景下,能够有效提升目标人员的识别效率;
现有技术中也有一些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可穿戴设备,例如人脸识别眼镜,但大多数现有的人脸识别眼镜仅具有一种人脸识别工作模式,不能根据所使用的场景(即待识别目标和已知目标数量的不同)去切换适合的模式,从而导致识别效率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人脸识别系统的工作模式单一、存在不能根据所使用场景切换为适合工作模式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穿戴设备的智能人脸识别系统及方法,人脸识别系统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将采集到的人脸图像与本地存储照片进行比对,或将采集到的人脸图像通过无线网络发往后台服务器进行比对,从而能够随时随地高效完成目标人员的识别,提升人员识别效率。
一种基于可穿戴设备的智能人脸识别系统,包括可穿戴设备,还包括具有多种工作模式的人脸识别系统,所述人脸识别系统包括:
存储子系统,其用于存储预知目标人员照片;
人脸图像采集子系统,其用于不间断采集人脸图像,并能够将采集到的人脸图像传输至人脸识别处理子系统和无线收发子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430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镜子除雾装置
- 下一篇:一种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系统及其供给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