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零电流切换的备援电路及其备援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43962.2 | 申请日: | 2020-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446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发明(设计)人: | 彭德智;罗铭翔;吴志鋐;翁育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谢强;黄艳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零 电流 切换 电路 及其 方法 | ||
一种具有零电流切换的备援电路及其备援方法,提供多个输入源备援负载,且备援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及控制单元。输入源至少包括第一输入源与第二输入源;当负载的供电来源欲由第一输入源切换至第二输入源时,控制单元控制耦接第一输入源与负载的第一供电路径与第二供电路径上的供电电流降低至小于阈值后,控制第一开关切换耦接第二输入源,以及控制第二开关切换耦接第二输入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具有零电流切换的备援电路及其备援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备援电路在切换前调降经备援电路的电流的备援电路及其备援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现今数据中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由于必须要维持数据中心的运行稳定提升可靠度,因此现今的数据中心前端通常会使用备援电路来维持数据中心可以持续的运行。目前备援电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式数据中心及伺服电源输入级,其目的是用来提高供电的可靠度及使用弹性。
近年来在系统空间及设备容量使用率的要求下,备援电路渐渐的从系统的个别单元,逐渐整合进入电源单元,但现行备援系统不但体积大且成本高,在电源设计上,并未有符合高功率密度的设计。
所以,如何设计出具有零电流切换的备援电路及其备援方法,利用备援电路在切换前先调降流经备援电路的电流,以提高功率密度与工作效率,乃为本公开发明人所欲行克服并加以解决的一大课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是提供一种具有零电流切换的备援电路,以克服现有技术的问题。因此,本发明备援电路提供多个输入源备援负载,且备援电路包括:第一开关,包括多个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一端对应地耦接输入源的一端,第二端耦接负载的一端,且被导通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路径为第一供电路径。第二开关,包括多个第三端与第四端,第三端对应地耦接输入源的另一端,第四端耦接负载的另一端,且被导通的第三端至第四端的路径为第二供电路径。及控制单元,耦接第一开关、第二开关。其中,输入源至少包括第一输入源与第二输入源;当负载的供电来源欲由第一输入源切换至第二输入源时,控制单元控制第一供电路径与第二供电路径上的供电电流降低至小于阈值后,控制第一开关的第二端切换耦接对应第二输入源的第一端,以及控制第二开关的第四端切换耦接对应第二输入源的第三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是提供一种具有零电流切换的备援电路的备援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的问题。因此,本发明备援电路的备援方法提供多个输入电源备援负载,且输入源至少包括第一输入源与第二输入源,备援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控制第一开关的多个第一端中的其中之一第一端耦接第一输入源的一端,使第一端至第一开关的第二端构成对负载的一端供电的第一供电路径。控制第二开关的多个第三端中的其中之一第三端耦接第一输入源的另一端,使第三端至第二开关的第四端构成对负载的另一端供电的第二供电路径。当输入电源欲由第一输入源切换至第二输入源时,控制第一供电路径与第二供电路径上的供电电流降低至小于阈值。控制第一开关切换耦接对应第二输入源的第一端。及控制第二开关切换耦接对应第二输入源的第三端。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及技术效果在于,利用备援电路在切换前先调降流经备援电路的电流,以达到提高功率密度与工作效率的技术效果。
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为实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技术效果,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相信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与特点,当可由此得一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说明书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有零电流切换的备援电路第一实施例的电路方框图;
图2A为本发明具有零电流切换的备援电路第一实施例,且第一开关与第二开关为磁保持继电器的波形示意图;
图2B为本发明具有零电流切换的备援电路第一实施例,且第一开关与第二开关非为磁保持继电器的波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具有零电流切换的备援电路第二实施例的电路方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439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冷轧碱性废水处理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厚壁产品的模具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