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的智能摆位医用检查床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47002.3 | 申请日: | 2020-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192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赵琰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琰鹏 |
主分类号: | A61B6/04 | 分类号: | A61B6/04;A61B6/03;A61B6/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医护人员 感染 风险 智能 医用 检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的智能摆位医用检查床,包括CT机和设置在CT机前侧的检查床,CT机上设置有PLC控制器,且CT机设置在检查室中,且CT机位于远离检查室进口的一侧进行设置,检查室的右侧为控制室,控制室与检查室之间设置有窗口和门体;通过设置深度相机采集患者图像、深度信息、患者位置、扫描床高度等信息,传到电脑,深度相机软件完成患者三维建模,计算患者检查部位身体厚度,根据技师输入的检查部位确定扫描起始线,从而避免医护人员近距离对检查者的身体进行调整,从而避免医护人员频繁出入检查室所被辐射影响的风险,并且有效减少医护人员与病人的近距离接触,减少传染疾病近距离传染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的智能摆位医用检查床。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CT、磁共振等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已经在大中型医院普及,医学影像检查已经成为常规检查手段。目前CT检查的流程都是:操作技师从控制室进入CT检查室,引导患者躺到检查床上,操作CT机架上面板的按键,升床、进床、打开定位灯,根据检查部位进床到定位灯对准扫描起始位,回到操作室关闭铅门,开始扫描。但目前的操作流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操作技师对每一个病人都要近距离接触摆位,具有传染性疾病的病人做检查时存在医护人员感染风险,疫情集中爆发时期尤为突出;PET-CT检查技师要进入PET-CT机房,与受检者近距离接触,而机房内辐射较高,对于长期进入PET-CT机房的医护人员容易受到辐射伤害;检查每一个病人操作技师都要往返CT机架和控制室,工作效率低;有的医院一台设备一天检查几百个病人,操作技师劳动强度大,有的医院专门设摆位员岗位,占用医护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的智能摆位医用检查床,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的智能摆位医用检查床,包括CT机和设置在CT机前侧的检查床,所述CT机上设置有PLC控制器,且CT机设置在检查室中,且CT机位于远离检查室进口的一侧进行设置,所述检查室的右侧为控制室,所述控制室与检查室之间设置有窗口和门体,其窗口中安装有防辐射玻璃,其门体为防辐射门,且防辐射玻璃的位置处放置有办公桌,所述办公桌上设置有控制电脑,且其电脑与CT机上的PLC控制器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检查床由底座、安装台、扫描床和支撑结构所构成,所述安装台上设置有滑槽,且扫描床为滑动设置在其槽口中,且扫描床的下侧设置有驱动设备,所述底座的中端位置固定设置有丝杠安装座,所述丝杠安装座共对称设置有两个,且其上开设有丝杠安装孔,且其孔体中转动安装有丝杠,所述丝杠的两端均设置有丝杠螺纹,且其两端螺纹的方向相反。
优选的,所述扫描床靠近CT机的一侧设置有枕垫,所述枕垫通过气囊安装在扫描床上,所述气囊为一个截面呈波纹管状结构,且其一侧通过气管与供气设备相连。
优选的,所述扫描床的四个边角处设置有安装杆,所述安装杆上设置有红外检测探头,且其检测探头与CT机上的PLC控制器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结构前后对称设置有一组,且其均由下滑座、上滑座、一级连杆、二级连杆、三级连杆和四级连杆所构成,且下滑座、上滑座、一级连杆、二级连杆、三级连杆和四级连杆均为对称设置有两个,且下滑座与上滑座上均开设有滑槽,且下滑座固定安装在底座上,且上滑座固定安装在安装台的下表面。
优选的,所述一级连杆转动设置在下滑座的前端,所述二级连杆之间通过滑动板相连接,且其两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且转轴的端部滑动设置在下滑座的滑槽中,且一级连杆与二级连杆的中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且其两者的上端分别通过转轴与三级连杆和四级连杆转动连接,且三级连杆与四级连杆的上端均与转杆转动连接,且转杆的两端滑动设置在上滑座的滑槽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琰鹏,未经赵琰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470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