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十字型双极化振子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47051.7 | 申请日: | 2020-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780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丁勇;凌聪;刘义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泰科微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12 | 分类号: | H01Q1/12;H01Q1/36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权航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80 | 代理人: | 刘洋 |
地址: | 212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字型 极化 | ||
1.一种十字型双极化振子,包括十字型辐射臂(1)、巴伦(2)和馈电片(3),其特征在于:所述十字型辐射臂(1)包括四个彼此互不接触的V型辐射组件,所述V型辐射组件包括两个相互垂直的小辐射臂(11),所述小辐射臂(11)从中央镂空形成回路槽(111),所述回路槽(111)的两侧分别为靠外的组件外框(112)和靠内的组件内框(113),使每个V型辐射组件的两个小辐射臂(11)的回路槽(111)连通;
所述巴伦(2)包括至少两个相互独立且贯穿的圆筒(21);
所述馈电片(3)设有两个,呈L型,包括相互垂直的长部(31)和短部(32);
所述巴伦(2)固定在十字型辐射臂(1)的底部,使巴伦(2)的几何中心与十字型辐射臂(1)的几何中心重合,两个所述馈电片(3)的长部(31)分别穿过并固定在其中两个圆筒(21)内,使长部(31)不与圆筒(21)的内壁接触,短部(32)朝上,且两个馈电片(3)的短部(32)彼此互不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十字型双极化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辐射组件的组件内框(113)在拐角处具有一向内远离组件外框(112)的方向凸出的弧形部(114)。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十字型双极化振子,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V型辐射组件的相邻组件外框(112)之间的距离为d,d为1.8-3mm;所述十字型辐射臂(1)的长度为L,L为工作频段中心频率波长的0.4-0.48倍;所述巴伦(2)的高度为h,h为工作频段中心频率波长的0.2-0.24倍,所述十字型辐射臂(1)的厚度为1.5-2.5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十字型双极化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巴伦(2)包括四个相互独立且贯穿的圆筒(21),四个所述圆筒(21)均匀分布在巴伦(2)的几何中心的四周,分别与四个V型辐射组件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十字型双极化振子,其特征在于:任意一个所述圆筒(21)远离其他三个圆筒(21)的侧壁为外侧壁(213),所述V型辐射组件的组件外框(112)的拐角处和与之固定连接的圆筒(21)的外侧壁(213)相连,在组件外框(112)的内侧形成一个斜边(115);所述圆筒(21)靠近巴伦(2)的几何中心的侧壁为内侧壁(214),四个所述圆筒(21)的内侧壁(214)的高度均低于外侧壁(213)的高度,便于容纳馈电片(3)的短部(32)。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十字型双极化振子,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圆筒(21)包括两个插入长部(31)的主圆筒(211)和两个未插入长部(31)的辅助圆筒(212),所述辅助圆筒(212)的内侧壁(214)顶部具有凹槽(2141),用于嵌入并固定短部(32);所述外侧壁(213)的厚度小于内侧壁(214)的厚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十字型双极化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巴伦(2)还包括固定座(22),所述固定座(22)将四个圆筒(21)的底端固定连接,使四个圆筒(21)的底端齐平,所述固定座(22)的中心具有用于将振子固定在反射板上的螺纹孔(221)。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十字型双极化振子,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主圆筒(211)还包括从固定座(22)继续向下延伸的延长筒(2111),所述延长筒(2111)的侧壁上设有沿底面向上凹进的弧形槽(2112),用于容纳与馈电片(3)进行焊接的同轴电缆(9);作为优选,所述延长筒(2111)的底部设有两个弧形槽(2112),两个所述弧形槽(2112)的圆弧所在圆的直径不同,便于适应不同规格的同轴电缆(9);
所述螺纹孔(221)的两端具有沿固定座(22)的下表面向下延伸形成的下凸环(222)和沿固定座(22)的上表面向上延伸形成的上凸环(223),所述下凸环(222)的高度为0.5-2mm,作为优选,所述下凸环(222)的高度为1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泰科微通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泰科微通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4705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