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循环利用的可视化防伪物理退热贴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47579.4 | 申请日: | 2020-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885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刘国金;周岚;张国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7/02 | 分类号: | A61F7/02 |
代理公司: | 嘉兴启帆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53 | 代理人: | 李伊飏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利用 可视化 防伪 物理 退热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循环利用的可视化防伪物理退热贴及其制备方法,该退热贴中的可视化结构生色层在不同温度下呈现不同的颜色,有助于判断体温的高低,起到警示作用;此外,借助结构色层的特有的虹彩效应,还有利于防伪,获得一种具有防伪功能的退热贴产品。降温层中的相变材料具有保持恒温的作用,在体温高于37℃时,会发生固液转变而吸收热量。一种可循环利用的可视化防伪物理退热贴,由可视化结构生色层、支撑层和降温层组成;可视化结构生色层位于支撑层的正面,降温层位于支撑层的背面;所述的可视化结构生色层由可通过光衍射作用形成结构色的光子晶体组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退热贴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可循环利用的可视化防伪物理退热贴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发高烧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会表现出额头滚烫、头晕目眩的症状,严重时还会引起浑身疼痛,甚至烧到意识模糊、发生抽搐。降温是缓解发烧症状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常见的降温方式有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两种,其中药物降温因常具有副作用而不被常建议使用,而物理降温则具有简便易行、副作用小等优势,近年来备受医护们的青睐。退热贴是一种用于物理降温外贴试剂,具有使用简单、疗效快、无副作用等特点,已成为常备的家庭用品之一。
相变材料是一类能在特定温度或温度范围下发生相态变化,并伴随着吸收或释放大量潜热的物质,具有可利用的蓄热调温功能,在航天、建筑、运输、医疗、电子和纺织等行业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有研究者提出将相变材料应用于制备退热贴。然后,在使用时,往往都是将相变材料以微胶囊化的形式包覆在一种壳层材质中,这造成了相变材料的传热不够迅速,制备所得退烧贴降温效果不够显著。
现有的大多数退热贴均是以高分子水凝胶作为主要组分制备得到的,其原理是通过凝胶层中的高分子水凝胶锁住液态水,敷贴在额头上,从而吸收额头表面的热量,并将水分汽化,由此将体内的过多热量带出去,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
然而,这种常见的退烧贴短期内的退烧效果还算比较明显,但一旦凝胶的温度和体温相近时,便失去了降温作用。另外,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水凝胶类退烧贴,基本都不具备颜色指示作用。将退烧贴敷在额头上后,除了患者自身的感觉外,其他人是无法知晓退热贴是否吸收了热量,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否真的有效果。
此外,目前市面上的退热贴均为一次性用品,使用后便直接丢弃,造成资源的利用率很低,这很不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循环利用的可视化防伪物理退热贴及其制备方法,该退热贴中的可视化结构生色层在不同温度下呈现不同的颜色,有助于判断体温的高低,起到警示作用;此外,借助结构色层的特有的虹彩效应,还有利于防伪,获得一种具有防伪功能的退热贴产品。降温层中的相变材料具有保持恒温的作用,在体温高于37℃时,会发生固液转变而吸收热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可循环利用的可视化防伪物理退热贴,由可视化结构生色层、支撑层和降温层组成;可视化结构生色层位于支撑层的正面,降温层位于支撑层的背面;所述的可视化结构生色层由可通过光衍射作用形成结构色的光子晶体组成;所述的支撑层由抗菌无纺布制成;所述的降温层由相变材料、助导热材料和涂层剂组成。开发一种具有颜色指示作用的退烧贴产品,外界的人也将感知到退热贴的作用,从而实现对患者更好的照顾。因而,开发降温效果好、具备指示作用且可循环利用的可视化退热贴产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抗菌无纺布为聚酯(PET)或聚丙烯(PP)。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相变材料提炼于植物,相变温度为37℃,相变潜热为200±20J/g。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助导热材料为10-40nm碳纳米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475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