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信方法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49874.3 | 申请日: | 2020-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733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许胜锋;李濛;杨艳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8/02 | 分类号: | H04W28/02;H04W28/24;H04W4/70;H04W88/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龙双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9 | 代理人: | 周乔;王君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信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提供了通信方法和装置,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可以由源终端或中继终端为各中继链路分配QoS参数,源终端或中继终端根据分配的QoS参数确定接入层配置,或者由接入网设备确定各链路的接入层配置并下发,源终端与中继终端以及相邻的两个中继终端之间可以交互接入层配置,使得中继终端可以生成并保存链路的接入层配置的对应关系,并根据接入层配置的对应关系进行QoS处理,有助于实现端到端的QoS保证。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通信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新业务类型,如视频聊天、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等数据业务的普遍使用提高了用户对带宽的需求。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D2D)通信允许终端之间直接进行通信,可以在小区网络的控制下与小区用户共享频谱资源,有效的提高频谱资源的利用率。当进行D2D通信的源终端和目标终端距离较远时,可以通过中继终端(relay UE)进行辅助。
对于存在中继终端的通信场景,目前的技术方案仅涉及链路映射(linkmapping),即中继终端如何生成和保存源终端与中继终端之间的链路和中继终端与目标终端之间的链路的对应关系,尚未考虑其他诸如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等方面的管理。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通信方法和装置,能够在中继场景下考虑到业务的QoS需求。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获取第一业务,所述第一业务的目标终端为第二终端;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第一业务,确定第一服务质量QoS参数,所述第一QoS参数对应于第一中继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包括的链路,其中,所述第一中继终端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中继终端;所述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一中继终端发送所述第一QoS参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第一终端根据第一业务,为第一中继终端到第二终端之间的链路进行QoS参数分配,能够在中继场景下考虑到业务的QoS需求,有助于实现端到端的QoS保证。
第一业务的目标终端是第二终端,也就是说,第一业务是第一终端发给第二终端的业务。可选地,第一终端从应用层获取第一业务。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业务不作具体限定,第一业务可以是任意第一终端需要发送的业务。
第一QoS参数用于确定第二链路上第一业务所对应的QoS参数,换句话说,第一QoS参数用于确定第一业务在第二链路传输时所对应的QoS参数。
可选地,第一业务的信息可以包括业务类型和/或业务需求,其中,业务类型可以是视频业务、数据业务或语音业务等,业务需求可以是业务的优先级需求、业务的可靠性需求和业务的时延需求等。
可选地,在本申请中各QoS参数可以包括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项:PQI(PC5 5QI)、流比特速率(flow bit rate)或链路聚合比特速率(link aggregated bit rates)。其中,PQI是一种特殊的5QI,每一个PQI值与PC5 QoS特征(PC5 QoS characteristic)一一对应,PC5 QoS特征可以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或多项:资源类型(resource type)、优先级级别(priority level)、数据包时延预算(packet delay budget)、数据包错误概率(packeterror rate)、最大数据突发量(maximum data burst volume)、平均窗口(averagingwindow)等。其中,资源类型包括GBR和non-GBR等。平均窗口可以用于计算GBR对应的速率,数据包时延预算可以指的是数据包从终端A到终端B的时延。流比特速率包括保证流比特速率(guaranteed flow bit rate,GFBR)和最大流比特速率(maximum flow bit rate,MFBR)。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498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