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氢燃料电池固态储氢余热回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49960.4 | 申请日: | 2020-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307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唐海;贺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亿氢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8/04089 | 分类号: | H01M8/04089;H01M8/04082;H01M8/04029;F17C11/00;F17C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杨军 |
地址: | 201401 上海市奉***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料电池 固态 余热 回收 装置 | ||
1.一种氢燃料电池固态储氢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态储氢气瓶(1)和壳体(3),所述壳体(3)为上端敞口的圆柱体,所述固态储氢气瓶(1)置于壳体(3)内,所述壳体(3)上端连接有封头(2),并通过封头(2)与固态储氢气瓶(1)之间密封连接,所述壳体(3)与封头(2)之间设置有气体分布板(6),所述气体分布板(6)为环形板状,所述气体分布板(6)上沿周向均匀布置有通孔(8),所述壳体(3)与固态储氢气瓶(1)之间设置有翅片管(7),所述翅片管(7)设置在气体分布板(6)下方,且与气体分布板(6)之间预留有空隙,所述封头(2)一侧开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连接阴极尾气进口接管(4),所述壳体(3)底部另一侧开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连接阴极尾气出口接管(5),所述阴极尾气进口接管(4)用于通入氢燃料电池反应后阴极尾气,所述阴极尾气自阴极尾气进口接管(4)流入封头(2)后经气体分布板(6)均匀分布后流入翅片管(7),并经翅片管(7)释放余热后自阴极尾气出口接管(5)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燃料电池固态储氢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管(7)包括管体(9)和翅片(10),所述翅片(10)沿轴向分布在管体(9)外壁上,且沿周向均匀布置,所述管体(9)与翅片(10)为一体式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氢燃料电池固态储氢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10)自管体(9)一端延伸至管体(9)另一端,且呈竖直状设置在管体(9)外壁上。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氢燃料电池固态储氢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管(7)的翅片(10)与壳体(3)内表面过盈配合装配,所述翅片管(7)内表面与固态储氢气瓶(1)外表面接触。
5.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氢燃料电池固态储氢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管(7)采用铝合金一次挤压成型。
6.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氢燃料电池固态储氢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头(2)顶端与壳体(3)密封连接,所述封头(2)底端焊接有法兰一,所述法兰一与壳体(3)顶端的法兰二连接。
7.一种氢燃料电池固态储氢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态储氢气瓶二(11)和换热管(13),所述换热管(13)为螺旋缠绕管,所述换热管(13)采用螺旋式缠绕于固态储氢气瓶二(11)外壁,且与固态储氢气瓶二(11)外壁紧贴,所述换热管(13)一端为螺旋缠绕管入口(12),所述换热管(13)另一端为螺旋缠绕管出口(14),所述螺旋缠绕管入口(12)用于通入氢燃料电池循环冷却水,所述循环冷却水自螺旋缠绕管入口(12)流入后,通过导热方式依次加热换热管(13)、固态储氢气瓶二(11),直至释放余热后自螺旋缠绕管出口(14)流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氢燃料电池固态储氢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13)采用不锈钢管或铜管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亿氢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亿氢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4996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手机多角度智能展示门店
- 下一篇:一种路缘石短距离运输安装一体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