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涵道脉冲爆震发动机及具有其的飞行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50359.7 | 申请日: | 2020-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614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坤;陈亚农;徐友良;谭云杰;王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2K7/02 | 分类号: | F02K7/02;F02K3/00;F02K1/06;F02C7/04;F02C7/14;F02C7/22;F02C7/266;F01D25/26;F01D9/02;F01D15/10 |
代理公司: | 长沙智嵘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11 | 代理人: | 罗红枚 |
地址: | 412002 湖南省株***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涵道 脉冲 发动机 具有 飞行器 | ||
1.一种双涵道脉冲爆震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动机外壳,所述发动机外壳内设有沿其轴向依次布设的进气道(101)、外涵道(102)及尾喷道(103),所述外涵道(102)内设有沿其轴向依次布设的内涵道(104)和爆震燃烧室(105),所述进气道(101)的进气端与大气连通,以供空气流进入;
所述外涵道(102)的进气端和所述内涵道(104)的进气端分别与所述进气道(101)的排气端连通,以使空气流分别进入所述外涵道(102)和所述内涵道(104),所述爆震燃烧室(105)的进气端与所述内涵道(104)的排气端连通,以使空气流进入所述爆震燃烧室(105)内参与爆震燃烧,所述外涵道(102)用于将空气流引流至所述爆震燃烧室(105)的外周壁处以冷却所述爆震燃烧室(105);
所述尾喷道(103)的进气端与所述外涵道(102)的排气端连通,所述爆震燃烧室(105)的排气端伸入所述尾喷道(103)内,以在所述爆震燃烧室(105)排气端喷出的燃气流的引射效应下,使所述外涵道(102)内冷却所述爆震燃烧室(105)后形成的加热气流与燃气流加速掺混形成混合气流,并由所述尾喷道(103)的排气端加速喷出;
所述外涵道(102)的排气端为沿气流流动方向逐渐收敛的收敛通道,以使空气流沿所述爆震燃烧室(105)的轴向逐渐贴紧所述爆震燃烧室(105)的外壁以冷却所述爆震燃烧室(105);所述尾喷道(103)为与所述外涵道(102)的排气端平滑过渡连接、且沿气流流动方向逐渐扩张的扩张通道,以使冷却所述爆震燃烧室(105)后形成的加热气流加速喷入所述尾喷道(103)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涵道脉冲爆震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涵道脉冲爆震发动机还包括外涵机匣(20)、引流机匣(30)及尾喷管(40),所述外涵机匣(20)、所述引流机匣(30)及所述尾喷管(40)均呈空心筒状;
所述外涵机匣(20)沿所述发动机外壳的轴向布设于所述发动机外壳内,且所述外涵机匣(20)进气端的内通道构成所述进气道(101);
所述引流机匣(30)和所述尾喷管(40)沿所述外涵机匣(20)的轴向依次布设于所述外涵机匣(20)内,且所述引流机匣(30)的进气端与所述外涵机匣(20)的内周壁贴紧固定,并所述引流机匣(30)由其进气端至排气端方向逐渐向内收敛,所述尾喷管(40)的进气端与所述引流机匣(30)的排气端固定,且所述尾喷管(40)由其进气端至排气端方向逐渐向外扩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涵道脉冲爆震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涵道脉冲爆震发动机还包括呈空心筒状的内涵机匣(50),所述内涵机匣(50)沿所述外涵机匣(20)的轴向同轴布设于所述外涵机匣(20)内,且所述内涵机匣(50)的进气端位于所述外涵机匣(20)内,所述内涵机匣(50)的排气端穿过所述引流机匣(30)后伸入所述尾喷管(40)内;
所述内涵机匣(50)与所述外涵机匣(20)和所述引流机匣(30)之间的间隔空间构成所述外涵道(102),所述尾喷管(40)的内通道构成所述尾喷道(103);
所述内涵机匣(50)内通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前段形成所述内涵道(104),所述内涵机匣(50)内通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后段形成所述爆震燃烧室(10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涵道脉冲爆震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涵道脉冲爆震发动机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外涵道(102)内的空气流导流至所述爆震燃烧室(105)外周壁处的第一导流筒(60)和第二导流筒(70),所述第一导流筒(60)和所述第二导流筒(70)均呈空心筒状;
所述第一导流筒(60)环设于所述内涵机匣(50)外,且位于所述外涵机匣(20)内;
所述第二导流筒(70)环设于所述第一导流筒(60)外,且所述第二导流筒(70)的进气端位于所述外涵机匣(20)内,所述第二导流筒(70)的排气端沿轴向伸入所述引流机匣(30)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5035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