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冲击地压矿井超前煤体深部卸压浅部加固的防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51046.3 | 申请日: | 2020-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26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发明(设计)人: | 靳俊晓;张寅;韩刚;曹京龙;刘洋;张翔;解嘉豪;王翰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C41/18 | 分类号: | E21C41/18;E21D11/10;E21D20/0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闵岳峰 |
地址: | 710054 陕西省西安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冲击 地压 矿井 超前 煤体深部卸压浅部 加固 防治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冲击地压矿井超前煤体深部卸压浅部加固的防治方法,该方法在工作面回采前,距离切眼L1+L2范围内以L2为间隔施工卸压硐室,回采后工作面推进L2,便间隔L2继续施工下一个卸压硐室通过结构单元内前后两个卸压硐室的相互配合,卸压工程向深部转移,减少因卸压工程造成的巷道浅部围岩破坏,加固工程通过支护体与里外注浆孔的相互配合,使前后两卸压孔之间形成整体性的注浆加固区域。本发明可以有效地解决小煤柱沿空巷道的冲击地压防治与巷道支护之间的矛盾,将工作面临空侧巷道浅部煤体承受的高应力向深部转移,并通过浅部注浆加固,卸压及加固工程挪至卸压硐室内,进一步减少对工作面正常工作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冲击地压矿井超前煤体深部卸压浅部加固的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中西部煤炭资源的日渐枯竭,煤矿逐渐向着西部及深部发展,随之而来的冲击地压问题越来越成为阻碍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一般冲击地压矿井关于冲击地压防治工作包含:冲击倾向鉴定、采取防范措施、冲击危险预测预报、实行解危措施、进行效果检查。目前,局部的冲击地压防范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钻孔卸压、煤层爆破、煤层注水、顶板卸压、顶板预裂、水力压裂等措施。然而,单纯地使用现有的防范措施往往会造成巷道大变形、巷道支护失效等问题,在大力投入卸压工程的同时,也破坏了原有支护,造成进一步增加支护成本,从而导致生产成本高、人员设备多、生产效率低,严重制约着煤矿正常的发展。
近些年,冲击地压矿井大煤柱问题越来越严重,新布置设计的工作面优先采用无煤柱护巷工艺,实际应用时大多采用沿空小煤柱掘巷,工作面区段煤柱上的应力向工作面煤体转移,如何有效地解决小煤柱沿空巷道的冲击地压防治与巷道支护之间的矛盾,对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冲击地压矿井超前煤体深部卸压浅部加固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小煤柱沿空巷道的冲击地压防治与巷道支护之间的矛盾,将工作面临空侧巷道浅部煤体承受的高应力向深部转移,并通过浅部注浆加固,卸压及加固工程挪至卸压硐室内,进一步减少对工作面正常工作的影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冲击地压矿井超前煤体深部卸压浅部加固的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工作面回采前,首先在距离切眼L1+L2范围内以L2为间隔施工卸压硐室,以前后相邻卸压硐室为单元,依次施工步骤3与步骤4,直至完成超前L1+L2范围内的全部深部卸压浅部加固工程,其中L1为工作面超前影响范围,L2为卸压步距;
步骤2:工作面回采后,当工作面推进距离达到L2时,便在最外侧卸压硐室以外间隔L2施工下一个卸压硐室,依次施工步骤3与步骤4,直至本工作面回采完毕;
步骤3:沿卸压硐室内壁施工煤体卸压钻孔;
步骤4:沿卸压硐室两侧帮部施工里外注浆钻孔,在沿空巷道内向生产帮施工加固支护体的钻孔,将支护体锚固端锚固在预定的注浆加固区域,通过注浆使支护体锚固端与注浆区域形成完整的注浆加固区域,待注浆加固区域稳定后完成支护体支护的后续工序,形成上下卸压硐室之间的加固支护体。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步骤3中煤体卸压钻孔结合矿井具体地质资料选择合理的卸压方式来确定,从而确定深部卸压具体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510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