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香菇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益生菌递送微胶囊及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51705.3 | 申请日: | 2020-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366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发明(设计)人: | 陈海霞;薛梓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33/135 | 分类号: | A23L33/135;A23L33/21;A23L31/00;A23P10/30;A23L5/00;A23C9/13;A23C9/123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陆艺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香菇 可溶性 膳食 纤维 益生菌 递送 微胶囊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香菇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益生菌递送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方法:(1)香菇粉碎后,乙醇水溶液提取,得到香菇残渣;(2)加水,蒸压处理,水提加碱性蛋白酶,反应,加α‑淀粉酶,反应,灭酶,得到酶解液;(3)浓缩,加入乙醇,静置,离心,干燥,得到香菇可溶性膳食纤维;(4)将益生菌水悬液与无菌海藻酸钠水溶液混合均匀,在搅拌下,滴到氯化钙水溶液中,搅拌硬化后,水洗,得到海藻酸钙微胶囊,浸入香菇可溶性膳食纤维水溶液中,搅拌,洗涤,干燥,得到基于香菇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益生菌递送微胶囊。本发明的微胶囊包埋率高,提高了益生菌的活性和稳定性,对人体肠道健康具有协同促进作用,操作简单、经济易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益生菌微胶囊化递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香菇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益生菌递送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人们保健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人们更倾向于在日常饮食中选择含有益生菌的发酵食品和补品,以预防生理疾病并保持健康。益生菌通过口服传递并整合到肠道系统中,在肠道中能够永久定植的菌株将会与宿主粘膜或上皮细胞、免疫系统和自生微生物群密切相互作用。它们在维持人类健康,促进肠道菌群的健康调节以及参与治疗各种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脂血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乳杆菌作为代表性的乳酸菌,其商业用途历史悠久,目前被广泛用于食品、保健品或药物中。植物乳杆菌主要与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抑制脂肪堆积、降低胆固醇水平、恢复胃肠道疾病、预防腹泻、减轻炎症性肠病和肠易激综合征有关。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食品工业通常建议,益生菌食品中的最小细胞数应至少为106CFU/mL,并具有较高的存活率,从而可以实现益生菌的预期健康效果。但是,大多数益生菌的口服方式会由于体内高浓度的酸和胆汁盐使益生菌活力降低,同时生产和储存过程也会造成益生菌活力的损失,从而使益生菌的功效降低。
在大规模生产中,各种益生菌微囊化技术应运而生,例如挤压、乳化、流化床、静电纺丝、撞击气溶胶、冷冻、喷雾干燥等。微囊化可以将益生菌限制在聚合物基质内,将它们与外界环境物理隔离,在恶劣条件下提供保护并能有效控制益生菌的释放。海藻酸钠-钙微胶囊由于其无毒、生物相容性好和成本低的特性而广泛用于微生态制剂的封装。然而,由于该微胶囊具有多孔结构且对酸性环境敏感,因此,海藻酸钠-钙微胶囊的缺陷需要其他材料更有益的方式弥补。
利用益生元和益生菌之间的协同作用,合生元可以通过高存活率的微生物膳食补充剂来有益地影响宿主胃肠道。可溶性膳食纤维作为益生元由于其不能被胃肠道吸收的特性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摄入可以增强饱腹感,刺激食欲抑制激素的释放,在肠道内发酵后对宿主肠道菌群有积极的影响。
香菇中富含纤维而被认为是食品、药品、保健产品和其他补品中益生元的良好替代来源。香菇可溶性膳食纤维能有效影响宿主肠道中拟杆菌、双歧杆菌等菌群的生长,但目前,尚未有一种基于香菇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益生菌递送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能提升益生菌在口服递送过程中的存活率的一种基于香菇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益生菌递送微胶囊。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香菇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益生菌递送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
一种基于香菇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益生菌递送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香菇(Lentinus edodes)粉碎后,加入乙醇水溶液,加热回流提取,过滤,固体干燥,得到香菇残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517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