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取干气井地层水中石油生物标志物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53994.0 | 申请日: | 2020-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242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4 |
发明(设计)人: | 王萌;朱光有;陈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6;G01N30/12;G01N30/7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姚亮;张德斌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取 气井 地层 水中 石油 生物 标志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取干气井地层水中石油生物标志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调节干气井地层水为酸性,用有机溶剂萃取,合并有机相;2)调节步骤1)萃取后的水相为碱性,再次用有机溶剂萃取;将有机相与步骤1)中的有机相合并,并浓缩至5‑10mL;3)再用N2在室温下吹扫至约0.5‑1.0mL进行GC‑MS分析,获取石油生物标志物信息。本发明的方法可解决不产液态石油的干气井无法取得石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取干气井地层水中石油生物标志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石油生物标志化合物最初来自生物体、存在于石油中的、分子碳骨架结构与生物体中有机分子的化学结构差别很小或根本没有差别的有机化合物。例如原油中检出的藿烷类、甾烷类和四吡咯色素化合物,分别是由生物体中的细菌藿烷四醇、甾醇类和叶绿素转化而来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常见的生物标志物有:开链烃类,主要有正构烷烃类;支链烃类(包括开链异戌间二烯烃类);环烃类,主要为甾、萜类化合物等;其中含杂原子(O、S、N)的醇、酮、酸、酯类含氧化合物和含硫、含氮化合物等,统称为非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绝大多数石油都含有生物标志物,有些石油甚至含量很高,已成为石油有机成因学说的有力证据(见油气有机成因说)。生物标志化合物用于油—油、油—岩对比、研究油、气二次运移方向,提供原油的母源性质、烃源岩沉积环境的信息,可进一步探索可能的新的勘探区带。也可用于评价热成熟度和原油的生物降解,为合理评价盆地中石油的分布、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提供重要资料。生物标志化合物是石油生成、盆地热史等理论研究的有效手段之一,也可应用于油田开发、环境监测,因此生物标志物已成为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但是不产液态石油的气井(干气井)无法取得石油生物标志化合物。
因此,提供一种提取干气井地层水中石油生物标志物的方法已经成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取干气井地层水中石油生物标志物的方法,以解决不产液态石油的干气井无法取得石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提取干气井地层水中石油生物标志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调节干气井地层水为酸性,用有机溶剂萃取,合并有机相;
2)调节步骤1)萃取后的水相为碱性,再次用有机溶剂萃取;将有机相与步骤1)中的有机相合并,并浓缩至5-10mL;
3)再用N2在室温下吹扫至约0.5-1.0mL进行GC-MS分析,获取石油生物标志物信息。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干气井地层水需100-200mL。
优选地,步骤1)中调节干气井地层水的pH值为1-2。
更优选地,步骤1)中使用盐酸水溶液调节干气井地层水的pH值为1-2。具体的,所述盐酸水溶液可以选择1-5N稀盐酸,例如1N、2N或5N。
优选地,步骤2)中调节步骤1)萃取后的水相的pH值为11-12。
更优选地,步骤2)中使用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节步骤1)萃取后的水相的pH值为11-12。具体的,所述氢氧化钠水溶液的浓度可以为5-12M M;例如5M、10M或12M。
优选地,步骤1)和步骤2)中的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DCM)或二硫化碳;更优选地,所述二氯甲烷为重蒸后的二氯甲烷或二硫化碳。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此处步骤1)和步骤2)中的有机溶剂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可以选择常用的有机萃取剂,二氯甲烷和二硫化碳可以溶解绝大部分石油生物标志物,并且选择沸点低于50℃的有机溶剂,可以保证在除去有机溶剂时石油生物标志物尽量少的丢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539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