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导线端部标识热缩管热缩的自动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54415.4 | 申请日: | 2020-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169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王顺卿;刘啸;孙培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志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C9/26 | 分类号: | B65C9/26;B65C9/02;B65G17/32;B65G21/20;B65C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76 | 代理人: | 李帅 |
地址: | 21003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导线 部标 识热缩管热缩 自动装置 | ||
本发明属于导线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导线端部标识热缩管热缩的自动装置,包括传送组件和输送组件,所述输送组件上设有导线固定组件,所述工作台上还设有加热组件,所述输送组件在移动过程中经过所述加热组件正下方,在移动的过程中导线上的标识套管经过加热组件下方时通过加热仓受热,实现自动热缩的效果,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使用热风枪加热的方式,有效节约了人工成本,提升效率,避免人员受伤,同时还能准确的控制热缩效果,提高合格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导线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导线端部标识热缩管热缩的自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各种类型轨道交通列车投入使用。电气柜是列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了大量的导线,这些导线的型号和长度繁多。根据导线加工工艺要求,导线端部需要放置标识,具体方法:需要先在标识热缩管上打印导线线号标识,然后将标识热缩管裁剪成规定长度,再将标识热缩管套在导线的端部位置,最后将标识热缩管加热,使其收缩固定。
传统的热缩方式是工人手持导线,对准热风筒出风口,通过热风将标识热缩管加热,使其收缩变形。在热缩过程中,工人根据标识热缩管的收缩程度,适当调节标识热缩管和热风筒的相对位置及角度,使标识热缩管达到均匀受热的效果。整个过程使用人工操作,耗费人力且生产效率低;同时由于是人工操作,热缩的时间、距离都是凭工人的经验感觉,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且操作人员手持导线靠近热风筒,容易被烫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导线端部标识热缩管热缩的自动装置,可以实现热缩过程的自动化进行,有效节约了人工成本,提升效率,避免人员受伤,同时还能准确的控制热缩效果,提高合格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导线端部标识热缩管热缩的自动装置,包括工作台、支撑所述工作台的安装架,还包括传送组件和输送组件,所述输送组件包括第一输送链条、第二输送链条、第三输送链条以及与所述第一输送链条、第二输送链条、第三输送链条配合的链轮,所述传送组件包括传送链条以及与所述传送链条配合的链轮,所述传送链条的转动通过电机带动,与所述传送链条配合的链轮包括位于工作台下方的下链轮和位于工作台上方的上链轮,所述传送链条穿设过所述工作台,所述下链轮的中心轴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上链轮的中心轴作为输送组件的主动轴与所述第一输送链条、第二输送链条、第三输送链条的同一端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第一输送链条、第二输送链条、第三输送链条的另一端分别通过轴承连接同一根从动轴,所述第二输送链条和第三输送链条之间设置输送链板,用于承托需要进行套管热缩的导线尾部,所述第一输送链条和第二输送链条上设有导线固定组件,所述工作台上还设有加热组件,所述输送组件在移动过程中经过所述加热组件正下方。
优选地,所述导线固定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链条外表面的若干个弹性夹子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输送链条外表面的若干个支撑夹子,所述弹性夹子和所述支撑夹子一一对应,用于固定需进行套管热缩的导线。
优选地,每个所述弹性夹子与所述支撑夹子之间的距离相等。
优选地,所述电机为直流调速电机,所述电机信号连接有电机控制器,所述电机控制器用于控制电机的转动方向和速度。
优选地,所述加热组件为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链条和第二输送链条之间中部位置上方的热风筒。
优选地,所述热风筒下方连接热风仓,所述热风仓顶部和底部设有热风入口。
优选地,所述安装架底部设有滑轮,便于自动热缩装置整体移动。
优选地,所述输送链板为金属片。
优选地,所述加热组件上方、所述第一输送链条上方、工作台上用于固定所述输送组件的安装位上设有保护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志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志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544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