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变深度装配式隔振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54883.1 | 申请日: | 2020-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792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7 |
发明(设计)人: | 张延年;张于于;海洪;康楠;王铁源;闫明程;于洋;李志军;陈志燕;杜松岩;董宁;李琦琦;陈昊;刘柏男;张文洁;崔长青;王亭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促晋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1/08 | 分类号: | E02D31/08;E04B1/98;E04H9/02 |
代理公司: | 沈阳之华益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21218 | 代理人: | 汪洋 |
地址: | 110000 辽宁省沈阳市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深度 装配式 隔振沟 | ||
1.一种变深度装配式隔振沟,包括沟槽本体(9)和场地原土(8),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本体(9)包括若干个隔震单元,每个所述隔震单元包括第一混凝土方筒(1)、若干个第二混凝土方筒(2)、第三混凝土方筒(3)和混凝土封盖(4),每个所述第一混凝土方筒(1)、第二混凝土方筒(2)和第三混凝土方筒(3)的腔体内部填充有泡沫混凝土块体(5);
所述沟槽本体(9)的底部铺设有砂浆混凝土基底(6),所述沟槽本体(9)和场地原土(8)之间填充有回填土(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深度装配式隔振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凝土方筒(1)包括第一齿状槽(1-1),所述第一混凝土方筒(1)的四壁顶部开设有第一齿状槽(1-1),每侧壁所述第一齿状槽(1-1)的中心位置处开设有第一榫槽(1-2),且第一榫槽(1-2)的形状为长方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深度装配式隔振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混凝土方筒(2)包括第二齿状槽(2-1),所述第二混凝土方筒(2)四壁的上下两部分均开设有第二齿状槽(2-1),每侧壁顶部所述第二齿状槽(2-1)的中心位置处开设有第二榫槽(2-2),且第二榫槽(2-2)的形状为长方形,所述第二混凝土方筒(2)的四壁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榫头(2-3),且第一榫头(2-3)与第一榫槽(1-2)相互插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深度装配式隔振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混凝土方筒(3)包括封盖口(3-1),所述第三混凝土方筒(3)四壁的底部开设有第三齿状槽(3-3),每侧壁所述第三齿状槽(3-3)的中心位置处固定连接有第二榫头(3-2),且第二榫头(3-2)与第二榫槽(2-2)相互插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深度装配式隔振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凝土方筒(1)、第二混凝土方筒(2)和第三混凝土方筒(3)的壁厚均为100mm,外边长均可取为1m,高度均可取为500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深度装配式隔振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砂浆混凝土基底(6)厚为100mm,且砂浆混凝土基底(6)的长度大于混凝土方筒(1)的边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深度装配式隔振沟,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本体(9)的深度沿其长度方向呈阶梯状变化,且沟槽本体(9)中间深两端浅,阶梯深,且阶梯深度可取0.5m或者1m,所述沟槽本体(9)深处深度由建筑地基深度决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深度装配式隔振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凝土方筒(1)连续分布在沟槽本体(9)的底部,且若干个隔震单元的第一混凝土方筒(1)之间紧密贴合,根据不同台阶深度,每个所述第一混凝土方筒(1)的上表面分布不同数量的第二混凝土方筒(2),每个所述第二混凝土方筒(2)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三混凝土方筒(3),每个所述第三混凝土方筒(3)的上表面卡接有混凝土封盖(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促晋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沈阳促晋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5488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