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盐碱地微咸水规模化利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55089.9 | 申请日: | 2020-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991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宋涛;薛茹;李示;王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B01D53/78;B01D53/62;C02F103/06;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肖芳 |
地址: | 050021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盐碱地 咸水 规模化 利用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盐碱地微咸水规模化利用系统,包括盐碱地地下蓄水池、纳米初步处理装置、电吸附除盐装置、生物净化装置和若干个地下滴灌装置,所述纳米初步处理装置的一端连通所述电吸附除盐装置,所述纳米初步处理装置的另一端连通电吸附除盐装置,所述电吸附除盐装置的末端设有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生物净化装置与所述第一支路连通,若干个所述地下滴灌装置与所述第二支路连通;本发明对微咸水进行水体有机污染物分解及除盐淡化处理后,分两个支路对微咸水进行再度利用,大大缓解了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及生活清洁用水的供需困难的状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咸水治理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盐碱地微咸水规模化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盐碱地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可溶性盐分浓度较高,对植物生长直接造成抑制作用或危害的土壤。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公顷,其中我国为9913万公顷,其中京津冀地区的盐碱地占比很大,我国碱土和碱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累计有关,因而碱化度普遍较高,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
土壤中盐碱过多时就会形成盐害,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盐碱对农作物可造成两种危害:一是毒害作用,当农作物吸收进较多的钠离子或氯离子时,就会改变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最终会造成农作物死亡;二是提高了土壤的渗透压,给植农作物根的吸收作用造成了阻力,使农作物吸水发生困难,出现细胞脱水、植株萎蔫,最后导致植物死亡。然而,盐碱地的微咸水也得不到利用也是一直困扰着广大的盐碱地区居民,广大盐碱地区,积极推进微咸水和苦咸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在存量资源不变的条件下,有效增加新的水资源供给量,这是缓解广大地处内陆的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盐碱地微咸水规模化利用系统,对微咸水进行水体有机污染物分解及除盐淡化处理后,分两个支路对微咸水进行再度利用,大大缓解了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及生活清洁用水的供需困难的状态,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盐碱地微咸水规模化利用系统,包括用于贮存地下微咸水的盐碱地地下蓄水池、纳米初步处理装置、电吸附除盐装置、生物净化装置和若干个埋设于地下供作物浇灌的地下滴灌装置,所述纳米初步处理装置的一端连通,所述电吸附除盐装置所述纳米初步处理装置的另一端连通电吸附除盐装置,所述电吸附除盐装置的末端设有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生物净化装置与所述第一支路连通,若干个所述地下滴灌装置与所述第二支路连通。
本发明将盐碱地的地下微咸水先后通过纳米初步处理装置和电吸附除盐装置进行水体有机污染物分解及充分除盐淡化,提高微咸水的利用率。
进一步地,所述盐碱地地下蓄水池通过输水管路与所述纳米初步处理装置连通,所述输水管路上安装有电动水泵。
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为:聚集到的微咸水通过启动电动水泵将其通过输水管路输送至纳米初步处理装置进行初步除盐。
进一步地,所述纳米初步处理装置包括微生物纳米处理箱和呼吸器,所述微生物纳米处理箱内固设有多块隔离板,所述隔离板上固定有微生物纳米球,所述呼吸器通过溢流管与所述微生物纳米处理箱的顶端连通,所述呼吸器用于盛放吸收杂质气体的吸收液。
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所述微生物纳米球的表面和内部所具有大小不一的孔隙,具有吸附功能,可进行离子交换,微生物纳米球所运载的微生物进入微咸水水体后可迅速调控水体环境,去除水体中的氨氮、亚硝态氮和悬浮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未经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550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