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尾推式双涵道无人机模糊自适应姿态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62194.5 | 申请日: | 2020-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60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郭剑东;董震;仲倩;吴毓麟;桑标;梁辰雨;刘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1/08 | 分类号: | G05D1/08;G05B13/04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尾推式双涵道 无人机 模糊 自适应 姿态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尾推式双涵道无人机模糊自适应姿态控制方法,该方法针对尾推式双涵道布局的无人机,该无人机通过双涵道转速差动操纵滚转运动,尾旋翼纵向和横向周期变距分别操纵俯仰和航向运动;针对该特殊构型无人飞行器的操纵特性和操纵规律,利用专家经验的模糊自适应控制算法,模仿人类经验的方式进行模糊推理,依据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研究姿态偏差及其速率偏差E/EC变化的规律,从而建立自适应模糊PID参数修正规则表,在控制过程中动态获得初始PID参数的修正量。仿真结果表明在线实时修订的PID参数对该尾推式双涵道无人机姿态控制可以获得良好的控制效果。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专利涉及新构型无人机飞行控制领域,尤其涉及尾推式双涵道无人机飞行控制领域。
背景技术
涵道式无人机结构紧凑,具备垂直起降功能,适用于环境密集、空域狭小、起降场地复杂的飞行环境,同直升机相比没有大直径旋翼,在飞行过程中有效地提高无人机的飞行安全性;其推进效率比多旋翼高,涵道壁面大幅度降低叶尖损失,涵道可以维持桨盘上下压差,优良的涵道唇口设计可以产生进气吸力,从而比单独螺旋桨产生更大的拉力;且旋翼置于涵道内部,有效地降低了噪声,并且涵道可进一步降低了热辐射性,提高隐蔽性。
鉴于以上自身优点,在复杂飞行环境下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应用前景。国外开展涵道无人机的研究工作较早,相比传统无人机而言,涵道风扇式无人机在结构设计、飞行控制以及气动布局等方面尚存在较多的问题,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将为解决实际应用中面临的各种技术问题奠定基础。
目前主流的涵道式无人机,多以单涵道作为飞行器的主体并提供主升力,挂载空间狭小,且航电设备距离发动机较近,震动环境恶劣,飞机姿态控制依靠于内部导流板产生控制力或力矩,作用力臂较短,姿态控制稳定特性较差。
采用辅助涵道用来控制姿态的涵道式无人机,姿态控制一般至少需要四个小涵道,且一般大载重涵道无人机主涵道为油动动力,辅助涵道为电动动力,在任务飞行中对燃油和电能都有较大消耗,对使用和维护成本高。
发明内容
针对该新构型尾推式双涵道无人机,根据其特有的操纵方式及通道间耦合特性,提出一种可以有效控制该无人机稳定飞行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方法,实现该无人机的较好的姿态控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尾推式双涵道无人机模糊自适应姿态控制方法,所述姿态控制方法应用于如下构型的无人机:机身两侧分别布置一个涵道用以提供主升力,在机尾布置可周期变距操纵的旋翼系统,旋翼轴与飞机纵轴线重合;所述姿态控制方法首先建立所述无人机的动力学模型,通过设计各个通道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对无人机进行姿态调整控制,利用模糊控制原理在线实时修整PID参数,实现对尾推式双涵道无人机姿态控制。
优选地:所述的通过设计各个通道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实现对该无人机的控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遥控器给定期望的姿态角,将期望姿态角与当前姿态角作差得到偏差,将偏差乘以自适应控制参数K_af作为期望的角速率,将期望角速率与当前角速率作差作为偏差的变化率即速率偏差;
步骤二、通过量化系数将不同通道的姿态偏差和速率偏差缩放到某一论域内,按照设定的隶属度函数将其模糊化;
步骤三、根据系统特性建立PID三个控制律参数的模糊规则表,将模糊量代入模糊规则表进行模糊推理;
步骤四、通过去模糊化方法得到精确的控制量,利用该控制量修正初始PID参数;
步骤五:计算最终的控制输出量,根据该无人机控制规则将控制量分配到各个执行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6219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