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促进甘蔗固氮的种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62625.8 | 申请日: | 2020-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673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罗霆;李长宁;林丽;谢金兰;莫璋红;李杨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22/55 | 分类号: | A01G22/55;A01G7/06;A01C21/00;C05G1/00;C05G3/00;C05G3/80;C05G5/12;C05G5/30 |
代理公司: | 南宁东之智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5128 | 代理人: | 严涓逢;汪治兴 |
地址: | 530007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促进 甘蔗 固氮 种植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甘蔗种植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促进甘蔗固氮的种植方法,包括:对甘蔗单芽种茎进行脱毒处理;将甘蔗单芽种茎沙培,待甘蔗苗长出3~4叶时对甘蔗苗进行固氮菌接种处理;整地沟内科学施肥结合氮磷钾基肥、固氮微生物肥和有机肥三种配合施用,提供甘蔗生长所需营养,种植接种处理的甘蔗苗;在甘蔗苗生长2~3月后,对甘蔗叶面喷洒固氮增效剂溶液。本发明的种植方法提高了甘蔗的固氮能力,减少氮肥的施用次数和使用量,同时提高了甘蔗的产量和品质,使甘蔗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甘蔗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促进甘蔗固氮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甘蔗是甘蔗属的总称,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甘蔗是重要的产糖作物,在我国广西地区种植面积尤其大。种植甘蔗,其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较高,与种植粮食作物相比较,甘蔗是一种经济收益较大的作物。氮素,对甘蔗生长是必不可少的三要素之一,氮是蛋白质、叶绿素、核酸、酶、生物激素等重要生命物质的组成部分,是影响甘蔗产量和品质的主要营养元素。广西是中国的甘蔗主导产区,为了提高甘蔗产量,采用的措施常常为在甘蔗生长期能多次施加氮肥,当前我国蔗区氮肥施用量一般为500~700kg/hm2,在产量相当的情况下,我国氮肥用量是巴西用量的8~10倍,我国的氮肥利用率低,大量的氮肥投入增加了甘蔗生产的成本,降低了甘蔗经济效益;此外施用大量氮肥时,土地的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使得土壤肥力下降,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若能提高甘蔗对氮肥的吸收效率和甘蔗固氮能力,有利于降低氮肥的使用量,减少甘蔗的生产投入,也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甘蔗产量和甘蔗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促进甘蔗固氮的种植方法,增强甘蔗的固氮能力,从而提高氮肥的利用率、降低氮肥的使用量,提高甘蔗的产量和品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促进甘蔗固氮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甘蔗单芽种茎放入50℃水中浸泡1~2h,然后在50%多菌灵800倍液浸5~10min,得到脱毒处理的甘蔗单芽种茎;
(2)将脱毒处理的甘蔗单芽种茎进行沙培,待甘蔗长出3~4叶,将甘蔗苗从沙中移出,剪去甘蔗苗根部小部分,将甘蔗苗根部浸泡在固氮菌液中30~40min,得到接种处理的甘蔗苗;
(3)对耕种的土地进行整地开沟,在沟内科学施肥,所述肥料包含三层,从上到下依次为基肥层、固氮微生物肥层和有机肥层,所述基肥层为氮磷钾肥层,施肥量:基肥层为280~350kg/hm2,固氮微生物肥层为110~150kg/hm2,有机肥层为180~220kg/hm2,在基肥层表面撒上细沙,种植接种处理的甘蔗苗,种植甘蔗行距为90~100cm、甘蔗间距20~30cm;
(4)在种植甘蔗苗2~3月后,对甘蔗叶面喷洒固氮增效剂溶液,喷洒量为50~65L/亩,固氮增效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组分:海藻提取物1~5%、黄腐酸1~2%、鼠李糖脂1~2%、钼酸0.05~0.1%、亚硫酸铁0.05~0.08%、余量为水;所述固氮增效剂溶液为用水将固氮增效剂稀释成浓度为400~500ppm溶液。
优选的,上述种植方法中,所述步骤(2)中,固氮菌液为固氮螺菌液,所述固氮螺菌液中固氮螺菌的浓度为105~106CFU/ml。
优选的,上述种植方法中,所述固氮螺菌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I)将固氮螺菌接入液体培养基中,在28~30℃、180~200r/min条件下培养24~48h,所述液体培养基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蔗糖10份、磷酸氢二钾0.1份、七水硫酸镁0.2份、氯化钙0.02份、钼酸钠0.002份、苹果酸5.0份、磷酸二氢钾0.4份、氯化钠0.1份、氯化铁0.01份、水1000份;将所述组分混合,调节pH为7.0~7.2,然后在121℃高压灭菌30min冷却得到液体培养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626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针栓环缝通道等效通径标注方法
- 下一篇:一种核酸提取试剂的保存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