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和EB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63336.X | 申请日: | 2020-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900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张林琦;曾木圣;单思思;朱倩莹;曹素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K16/08 | 分类号: | C07K16/08;C12N15/13;C12N5/10;A61K39/42;A61P31/22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胡辉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和 eb 病毒 单克隆抗体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首次公开了一种EB病毒的抗体,由轻链和重链组成,所述重链的重链可变区中具有3个互补区CDR1、CDR2和CDR3,其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 ID NO.1‑3所示,所述轻链的轻链可变区中具有3个互补区CDR1’、CDR2’和CDR3’,其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 ID NO.4、AAS、SEQ ID NO.5所示。该抗体能够阻断EBV感染上皮细胞和B细胞,在上皮细胞中的IC50为120ng/ml,在B细胞中的IC50为211ng/ml,而对埃博拉病毒感染无中和效果,说明该抗体具有很高的特异中和EBV感染的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抗体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中和EB病毒的IgG抗体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EB病毒最早于1964年由Epstein和Barr从Burkitt淋巴瘤细胞中成功培养并建株。EBV 属于γ亚型疱疹病毒,是首个被发现的人类致癌病毒。EBV在人群中的感染非常普遍,据报 道全球约有95%以上的成年人携带有EBV。在儿童和青少年中,EBV感染多造成传染性单核 细胞增多症。EBV的潜伏感染与人类多种淋巴肿瘤和上皮肿瘤发生有关,如霍奇金淋巴瘤、 伯基特淋巴瘤及NK/T细胞淋巴瘤等,上皮肿瘤包括鼻咽癌和大约10%的胃癌等。而对于器 官移植病人以及艾滋病患者等免疫抑制病人来说,罹患EBV相关肿瘤的概率大大增加。据统 计,全球每年新增约200000例EBV相关的肿瘤病例,美国NIH已于2016年正式将EBV列 入第14版致癌物名录。
目前针对EB病毒尚无有效的疫苗,由EBV感染引起的疾病也缺乏特异的治疗手段。传 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大多应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虽然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 但并不能消除B淋巴细胞内及咽喉部上皮的EB病毒。EBV相关肿瘤的治疗主要为化疗和放 疗,但对于复发或转移的患者来说,疗效较差。
单克隆抗体可大量生产,其与抗原结合的高亲和性和高特异性,大大减少了临床应用时 的不良反应。同时可以对抗体分子进行改造以增加其抗病毒效力。抗体以其特异性和使用的 灵活性成为感染性疾病治疗中非常有前景的手段。而至今仍未有针对EBV囊膜糖蛋白的人源 单克隆抗体上市。因此开发抗EBV的人源单克隆抗体,将为EBV感染相关疾病提供更有效 的预防和治疗手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第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利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膜蛋白gH/gL(glycoprotein H,glycoprotein L,gH/gL)作为钓饵,筛选抗体生成的记忆B细胞,得到可 同gH/gL蛋白特异结合的单克隆抗体。通过EB病毒感染细胞模型,筛选得到了具有中和活 性的单克隆抗体。
本发明第二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编码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所述抗体的核苷酸序列。
本发明第三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含有本发明第二个方面所述的核苷酸序列的转基因 细胞系。
本发明第四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与EB病毒相关疾病的药物,所述药物的 活性成分为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抗体。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中和EB病毒的抗体,由轻链和重链组成,所述重链的 重链可变区中具有3个互补区CDR1、CDR2和CDR3,其中,CDR1的氨基酸序列为GFTFSYYP(SEQ ID NO.1),CDR2的氨基酸序列为MSFDGTSD(SEQ ID NO.2),CDR3的氨基酸序列 为ARGGWKWPGGAFDV(SEQ ID NO.3);所述轻链的轻链可变区中具有3个互补区CDR1’、 CDR2’和CDR3’,其中,CDR1’的氨基酸序列为QAIRNN(SEQ ID NO.4),CDR2’的氨 基酸序列为AAS,CDR3’的氨基酸序列为LQHSTYPWT(SEQ ID NO.5)。
根据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抗体,所述抗体的重链的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未经清华大学;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6333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