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构建河流大型底栖动物对环境压力定量响应关系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63496.4 | 申请日: | 2020-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889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张又;蔡永久;张颖;李宽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K9/62 | 分类号: | G06K9/62;G01N33/18;G01N27/06;G01N1/34;G01N1/10;G01D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保识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74 | 代理人: | 尹莹莹 |
地址: | 21000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构建 河流 大型 动物 环境 压力 定量 响应 关系 方法 | ||
1.构建河流大型底栖动物对环境压力定量响应关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选定若干个分析区域,在每个分析区域中河流布设若干个样点,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统计和鉴定;
S2、测定每个样点的环境质量指标,选用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总氮、铵态氮、硝态氮、总磷、正磷酸盐、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碱度、盐度、浊度、栖境多样性、河道变化、交通干扰程度、河岸带土地利用和底质异质性指标作为每个样点的环境质量指标;
S3、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所有分析区域的环境质量指标排序;
S4、采用一维相似性分析检验不同分析区域的环境特征差异性,并利用相似百分比分析找出导致差异的环境因素及其对差异不相似性的贡献率;
S5、结合S3和S4中所得结果整理得出各分析区域之间的河流水环境与环境质量差异;
S6、采用一维相似性分析检验不同分析区域的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差异性,进一步利用相似百分比分析找出每个区的特征种及其对不相似性的贡献率;
S7、结合S6中所得结果整理得出各分析区域之间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
S8、采用典范对应分析筛选出影响分析区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
S9、采用广义加性模型,以泊松分布类型及赤池信息量最小为最优的原则拟合大型底栖动物对关键环境梯度的响应曲线,确定底栖动物丰度、多样性和特征种与关键环境因子的定量响应关系;
S10、对上述数据和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分析得出河流大型底栖动物对环境压力的定量响应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河流大型底栖动物对环境压力定量响应关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提到的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时采用D型抄网或彼得逊采泥器采集,对于可以涉水的溪流及小型河流,采用D形抄网进行底栖动物样品采集,每个采样点采集10个样方,每个样方的大小为30cm×50c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建河流大型底栖动物对环境压力定量响应关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采样点所采集的样品,利用60目尼龙筛网进行现场筛洗,剩余物带回实验室,置于白色瓷盘中,将所有底栖动物逐一挑出,并用7%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保存后鉴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河流大型底栖动物对环境压力定量响应关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或S3中所提到的环境质量指标在测定时,现场采用多参数水质监测仪测定表层的pH值、电导率、溶解氧、盐度和浊度,同时采用水样采集器采集水面以下0.5m深度处的水样,若水深不足0.5m时,则选择中间水位处,采集的水样需冷冻保存并带回实验室分析,测定铵态氮、硝态氮、正磷酸盐、总悬浮颗粒物、叶绿素a、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以及溶解性总有机碳;通过现场调查,根据质量状况优劣程度,将栖境多样性、河道变化、交通干扰程度、河岸带土地利用、底质异质性这五个反映环境质量的参数分为:16~20表示“好”、11~15表示“较好”、6~10表示“一般”和0~5表示“差”四个等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6349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