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自动博弈中国象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64097.X | 申请日: | 2020-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628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发明(设计)人: | 尹航;张竟远;陈红燕;王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传媒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1 | 分类号: | G06F3/01;G06F3/16;A63F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杜阳阳 |
地址: | 1000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全自动 博弈 中国象棋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自动博弈中国象棋系统。该系统中人机交互模块用于收录用户的语音信息;对弈决策模块用于根据语音信息得到棋子的移动位置;棋子移动模块用于根据棋子的移动位置确定棋子的移动路径;移动装置中每个棋子底座固定有铁片,所有落点位置中行和列分别对应行继电器和列继电器,落点位置对应电磁铁;列继电器的正极均连接至电源的正极,每个列继电器的负极与对应列的所有电磁铁连接;行继电器的负极均连接至电源的负极,每个行继电器的正极与对应行的所有电磁铁连接;处理器用于控制所有继电器的通断状态,使经过的落点位置电磁铁处于通电状态,不经过电磁铁处于断电状态。本发明可以降低自动博弈的控制复杂性,降低博弈过程的噪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象棋控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全自动博弈中国象棋系统。
背景技术
一套全自动博弈的中国象棋系统主要包括如下三个部分:1、人机交互;2、对弈决策;3、自动走棋。下面从这3个部分对现有技术进行说明。
人机交互需要完成对弈人的指令输入和对弈输入指令到棋子移动指令的转换,以及对每次棋子移动后棋盘内棋子位置的感知。现有的技术都比较依赖复杂的设备。现有的做法有如下几种:1、对弈人直接移动棋子完成对弈指令输入,然后依赖在棋盘或者棋盘与棋子都加装的传感器感应设备,如电磁波或压感实现棋盘上棋子位置的感知;也有依赖摄像头,利用摄像头和图像处理相关算法,完成棋盘上棋子位置的感知。2、依赖手机、电脑等额外设备,将系统与手机或电脑,通过蓝牙或以太网络的方式进行连接,在手机端或电脑端进行下棋操作,完成对弈指令输入后由此额外设备完成输入指令到棋子移动指令的转换,棋盘进行实物的反映;或者通过键盘,直接键盘输入行列坐标确定选棋和移动位置等等,完成对弈指令输入。以上方法无论怎样都需要纷繁复杂的额外装置或者设备,十分影响对弈体验。
对弈决策需要完成对对弈人走棋后,机器走棋对策的产生。对弈决策方面,现有技术通常利用棋谱的方法,预存大量的棋谱,通过Minimax/Alpha-beta剪枝算法等搜索方法,搜索与棋谱中最相近的情况,确定对弈的决策。现有的象棋引擎技术都不具备较高的棋力,无法与高手对弈,并且棋力比较固定。
自动走棋需要完成棋子在象棋棋盘上的自动移动。因此自动走棋部分是全自动博弈的中国象棋系统能够实现全自动人机对弈的关键。棋子移动方面,现有的技术都是通过控制机械臂的方式实现走棋的,通过电机控制,实现在固定导轨上的机械臂的移动,来完成棋子的牵引移动,机械臂的移动需要电机的配合,但是会有噪声较大、同时一次只能移动一个棋子、相应的控制较为复杂、通常机械臂的尺寸比棋盘更大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自动博弈中国象棋系统,以降低自动博弈的控制复杂性,降低博弈过程的噪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全自动博弈中国象棋系统,包括人机交互模块、对弈决策模块、棋子移动模块和移动装置;
所述人机交互模块用于收录用户的语音信息,并将所述语音信息发送至所述对弈决策模块;
所述对弈决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语音信息得到棋子的移动位置,并将所述移动位置输出至所述棋子移动模块;所述棋子的移动位置包括所述棋子的起始位置和目标位置;
所述移动装置包括:棋子、行继电器、列继电器、电磁铁、电源和处理器;每个棋子底座固定有铁片;棋子的落点位置包括对弈区域和弃子区域,棋子的所有落点位置形成多行多列的点阵结构,所述点阵结构的每一行对应一个所述行继电器,所述点阵结构的每一列对应一个所述列继电器,所述点阵结构的每一个落点位置对应一个所述电磁铁;所有列继电器的第一电极均相连并接入所述电源的第一电极,每个列继电器的第二电极与对应列的所有电磁铁的第一端连接;所有行继电器的第二电极均相连并接入所述电源的第二电极,每个行继电器的第一电极与对应行的所有电磁铁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极为正极或负极,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为不同的电极;所有列继电器和所有行继电器的控制端均与所述处理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传媒大学,未经中国传媒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6409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