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态护岸净化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66066.8 | 申请日: | 2020-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350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赵化祥;陈勇;郭强;任晓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深圳冀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97 | 代理人: | 张二群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态 护岸 净化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生态护岸净化系统,属于生态护岸技术领域,包括:多个隔水腔体、导流管、吸水层、微生物降解层和土壤层。多个隔水腔体用于放置在河道岸坡的基坑内,由上向下排布的三个反应池内依次填充有吸附层、淋溶层和反硝化层。吸水层底部连接有第一引水层和第二引水层;第一引水层用于引流河道的液体,第二引水层用于引流出水口的液体。微生物降解层铺设在吸水层上。土壤层铺设在微生物降解层上,用于种植植物。本发明提供的生态护岸净化系统通过生物降解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为上方的土壤层提供养分,无需借助外力,吸水层的液体源源不断的向上运动进而携带养分供应给植物,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护岸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生态护岸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河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富营养化、水土流失现象频繁发生。因此,有效的控制污染物质进入河湖水体、预防水土大面积流失已经成为了河道生态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
现有的河道治理护岸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自然式护岸、硬质护岸、生态型护岸等。其中,自然式护岸是将植物种植在河道护岸上,利用植物发达的根系进行固土防沙并有效拦截径流的氮磷的一种护岸,但这种护岸稳定性较差,在雨水充足的地区容易被冲刷毁坏;硬质护岸主要是由石块或者混凝土组成的结构体,这种护岸对河流生态系统危害极大,阻断了河流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联系,严重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目前普遍采用生态护岸技术,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生态混凝土护岸、铰接式护岸、生态袋式护岸等,这些技术对于污染物的拦截和护岸的防护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并且使得护岸的景观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现有的生态护岸只能降低污水中特定元素的含量,无法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并且现有的在将污水处理完成后直接通入河道或者渗入地下,导致处理完成后污水中的无机物等并没有作为养分供应给生态护岸上植物,不仅破坏环境,同时造成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生态护岸净化系统,旨在解决处理完成后的污水直接通入河道或者渗入地下,导致处理完成后污水中的无机物等并没有作为养分供应给生态护岸上植物,不仅破坏环境,同时造成资源的浪费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生态护岸净化系统,包括:
多个隔水腔体,多个所述隔水腔体用于放置在河道岸坡的基坑内,且沿所述河道的长度方向上排布;所述隔水腔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沿所述隔水腔体长度方向上依次设置有两个超细纤维层;两个所述超细纤维层与所述隔水腔体围设成三个反应池,由上向下排布的三个所述反应池内依次填充有吸附层、淋溶层和反硝化层;
导流管,位于多个所述隔水腔体的顶部用于向所述隔水腔输送污水,所述导流管上安装有多个用于开启和关闭所述进水口的浮球;
吸水层,铺设在所述隔水腔体远离所述基坑的侧面上,所述吸水层底部连接有第一引水层和第二引水层,所述第一引水层用于引流所述河道的液体,所述第二引水层用于引流所述出水口的液体;
微生物降解层,铺设在所述吸水层上,所述微生物降解层用于对从所述吸水层流入的液体进行生物降解;和
土壤层,铺设在所述微生物降解层上,用于种植植物。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隔水腔体的底部放置有多个石笼;所述第一引水层设于相邻所述石笼的间隙内并延伸至所述河道内。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二引水层封堵在所述出水口处。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吸附层包括含有微生物群落的沸石和海泡石绒。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微生物群落包括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淋溶层包括多个砾石。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反硝化层包括多个陶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东莞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6606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