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预埋钢管柱的多向定位装置及定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68577.3 | 申请日: | 2020-05-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23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涂义亮;方忠;任青阳;罗林;曾彬;傅翔;隆航;王博;张亚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G21/18 | 分类号: | E04G21/18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汇橙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4571 | 代理人: | 朱明月 |
地址: | 402247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 钢管 多向 定位 装置 方法 | ||
一种地下预埋钢管柱的多向定位装置及定位方法。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预埋钢管柱的多向定位装置,涉及预埋钢管柱领域,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框架和设置于所述框架上的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对钢管柱的水平位置、高度位置和垂直度进行调节。通过水平调节杆和竖直调节杆,实现预埋钢管柱的水平位置、高程和垂直度的高效定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下预埋钢管柱的多向定位装置,主要涉及预埋钢管柱领域。
背景技术
地下预埋钢管柱是地下工程中常见的一种支护结构,包括中间的钢管柱主体和焊接在端部的法兰盘,法兰盘上设置有端孔。主要是采用机械或人工等方法在地层中施做钻孔后,再预埋钢管柱至钻孔中设计位置和高程。这种支护结构具有承载能力强、施工工艺简单、施工效率高、造价低廉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对承载能力要求高、工期要求紧的城市地铁工程和各类基坑工程中,但逆作法预埋钢管柱的施工中存在钢管柱准确定位的关键技术难题,定位装置的选择十分关键。传统的预埋钢管柱定位装置主要分为地下定位装置和地表定位装置两大类。地下定位装置大多是利用下放至钻孔中的千斤顶的伸缩顶推作用实现定位,地表定位装置则多采用一定的机械传动作用实现定位,其装置在安装和运行常会消耗大量时间,因此施工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地下预埋钢管柱的多向定位装置,通过水平调节杆和竖直调节杆,实现预埋钢管柱的水平位置、高程和垂直度的高效定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框架和设置于所述框架上的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对钢管柱的水平位置、高度位置和垂直度进行调节。
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
使用的时候通过框架在钻孔上方提供支撑,然后通过调节组件对钢管柱在水平位置、高度位置和垂直度方面进行调节,进而快速实现调节钢管柱各方面的精准度,显著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优选地,所述框架设置于钻孔上方,所述框架上端面对应所述钻孔设有孔洞,以便更好的对钻孔内的钢管柱进行支撑。
优选地,所述框架包括四根水平下横梁、四根水平上横梁、四根竖直立柱和设有所述孔洞的固定板;四根所述水平下横梁按照“井”字形交错分布固定,各所述水平下横梁连接处分别向上固定所述立柱,所述立柱上端通过所述水平上横梁连接,所述固定板固定于所述立柱的上端,通过水平上横梁、水平下横梁和立柱的配合,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以便对钢管柱进行支撑。
优选地,所述立柱外壁与所述水平下横梁的外端部通过钢筋连接,以便提高立柱的支撑能力。
优选地,所述调节组件在孔洞的圆周分布有若干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水平调节杆和竖直调节杆,所述水平调节杆位于所述框架的上端,所述水平调节杆的外端与所述框架固定,所述水平调节杆的内端向所述孔洞的一侧延伸,所述竖直调节杆的上端与所述水平调节杆的内端固定,所述竖直调节杆的下端与法兰盘固定,通过水平调节杆和竖直调节杆相互配合进而实现上下水平以及垂直度的调节。
优选地,所述水平调节杆的外端侧壁设有第一条形通孔,所述框架的上端面对应所述第一条形通孔设有第二条形通孔,所述第一条形通孔和所述第二条形通孔不共线,螺栓穿过所述第一条形通孔和第二条形通孔,所述螺栓与第一螺母配合将水平调节杆的外端锁定,第一调节孔和第二调节孔可以实现对水平调节杆外端在横纵两个方向进行调节。十字交叉的条形通孔的独特设计使得水平调节杆能够灵活地实现水平移动和转动。
优选地,所述水平调节杆的内端竖直设有固定孔,所述竖直调节杆的上下端均设有螺纹段,所述竖直调节杆的上端穿过所述固定孔,并且在所述竖直调节孔上方部分的螺纹段配合有第二螺母进行限位,所述竖直调节杆的下端穿过所述法兰盘的端孔,所述法兰盘的上下面均有第三螺母与所述竖直调节杆下端的螺纹段配合,所述第三螺母将所述法兰盘锁定于所述竖直调节杆上,通过第二螺母和第三螺母可以对钢管柱在竖直方向进行调整,通过转动相应位置的第二螺母可以实现钢管柱的垂直度定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大学,未经重庆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685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