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校园用教学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69733.8 | 申请日: | 2020-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605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黄希;聂贻俊;刘翼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派沃智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50/20 | 分类号: | G06Q50/20 |
代理公司: | 成都君合集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8 | 代理人: | 尹新路;尹玉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自由贸***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据 智慧 校园 教学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校园用教学系统,包括课程推荐模块,所述课程推荐模块包括就业技能课程推荐子模块、待加强课程推荐子模块,所述就业技能课程推荐子模块通过历年就业岗位分布得到必备就业技能,并关联得到就业技能课程;所述待加强课程推荐子模块通过学员历史课程分布得到学员选修较少的待加强课程主题,然后根据推荐教师的评分排序得到待加强课程;或者通过学员历史课程的成绩排布得到学员成绩较低的课程主题,然后根据推荐教师的评分得到待加强课程。本发明通过结果导向思维用社会就业需求使学员有目标的强化自己,提高自己的短板,全面均衡的发展自身的知识眼界,有利于提高校园整体的教学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大数据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校园用教学系统。
背景技术
培养大数据人才、利用高校大数据深化高校管理促进高校改革发展、使用大数据平台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和效率,既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发展的战略机遇。大数据正在逐渐成为社会基础设施,成为每一家组织机构的标配。“大数据”之“大”,更多的意义在于:人类可以“分析和利用”的数据在大量增加,通过这些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人类可以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并让很多常态化的认知、判断、思维定式、产品形态、服务模式,形成全新的面貌和演进方向。
大数据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推进大数据战略布局。大数据产业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正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文件指出“数据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并在启动的十大工程之一“公共服务大数据工程”中明确提出要建设教育文化大数据。
高校大数据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教育大数据将首先破解传统教育面临的六大难题(发展不均衡难题、方式单调化难题、信息隐形化难题、决策粗放化难题、择校感性化难题、就业盲目化难题),助推教育的全方位变革与创新发展。确立高校大数据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中的战略地位已是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教育大数据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产、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科学力量与发展智慧教育的基石。
培养大数据人才、利用高校大数据深化高校管理促进高校改革发展、使用大数据平台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和效率,既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发展的战略机遇。高校作为高科技人才以及创新技术的摇篮,承载着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使命。在新的科技浪潮中,高校应瞄准时代最前沿,将教学科研创新、专业人才培养与大数据紧密融合在一起,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学校在大数据教学、科研以及创新方面再上新台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校园用教学系统,本发明通过结果导向思维用社会就业需求使学员有目标的强化自己,提高自己的短板,全面均衡的发展自身的知识眼界,有利于提高校园整体的教学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本发明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校园用教学系统,包括课程推荐模块,所述课程推荐模块包括就业技能课程推荐子模块、待加强课程推荐子模块,所述就业技能课程推荐子模块通过历年就业岗位分布得到必备就业技能,并关联得到就业技能课程;所述待加强课程推荐子模块通过学员历史课程分布得到学员选修较少的待加强课程主题,然后根据推荐教师的评分排序得到待加强课程;或者所述待加强课程推荐子模块通过学员历史课程的成绩排布得到学员成绩较低的课程主题,然后根据推荐教师的评分得到待加强课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派沃智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派沃智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697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