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解含难氧化物质废水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70829.6 | 申请日: | 2020-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989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韩卫清;崔韬;刘润;戴君诚;魏卡佳;王连军;刘晓东;孙秀云;李健生;沈锦优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461 | 分类号: | C02F1/461;C02F1/70;C02F1/72;C02F101/38;C02F101/34 |
代理公司: | 江苏瑞途律师事务所 32346 | 代理人: | 王玉姣;陈彬 |
地址: | 210094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解 氧化 物质 废水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解含难氧化物质废水的方法,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所述废水包括含硝基芳香族化合物的火炸药废水,含芳香腈类化合物或环氧类化合物的农药废水;方法包括:首先采用电催化产生的亚铁离子还原废水中的污染物,再通过电化学装置的阴极将铁离子还原为亚铁离子;再投加H2O2发生芬顿氧化反应,同时保持电化学装置的阳极氧化和阴极还原过程继续进行。该方法利用电化学还原—电催化芬顿氧化耦合体系,实现了Fe2+的充分利用,即先将难氧化物质还原,后在电化学管式反应器阴极表面实现再生,而后参与电催化芬顿氧化,转化为Fe3+可继续在电化学管式反应器阴极处再生,完成了还原试剂加芬顿催化剂的双重作用,提高了芬顿氧化及电化学氧化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降解含难氧化物质废水的方法。
背景技术
火炸药和农药杀菌剂、杀鼠剂生产废水中常含有硝基芳香族化合物(Nitroaromatic Compounds,简称NACs),环氧类化合物及芳香腈类化合物,例如氯代、溴代硝基芳香族化合物、硝基酚类化合物、苯二腈等,属于典型的异生物合成物质,这类有机物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染料、炸药等化工产品的生产。以氯代硝基芳香族化合物为例,截止2014年底,中国氯代硝基苯的总生产能力达79万t/a,约占全球生产总量的80%。然而,上述的NACs等有机物具有化学性质稳定、生物降解性差、且具有“三致”效应;极易在水体沉积物、土壤等环境中累积,并通过生物富集进入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随着NACs等有机物的大量生产与应用,一旦随着这些相应化工行业的污水排放进入环境,将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害,所以各国已将不少NACs污染物列为“优先控制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此,开展经济高效的NACs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意义重大。
研究表由于NACs等污染物,例如硝基氯苯等化合物其苯环上的吸电子基团硝基、氯基的作用,苯环的电子云密度降低,从而抑制了氧化酶的亲电子攻击,使其难以实现好氧途径降解。目前,对于此类难降解NACs有机物,主要通过厌氧还原途径进行预处理,生成毒性更低的氨基化合物,进而实现其好氧途径的降解,从而最终实现矿化。
化学还原法是指利用强还原性的零价金属如铁、锌、镁等还原转化污染物的方法,研究证实该方法可还原去除硝基芳香烃、氯代芳香烃、偶氮染料等一系列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其中尤其是零价铁还原技术(ZVI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发展以来,以其简单、高效、廉价的优点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极大推动了ZVI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综上,化学法处理NACs废水具有污染物去除效率高、反应速度快的优点,但该类工艺对设备要求高、运行操作成本高、对有机物的矿化程度低,难以实现经济高效的NACs治理,因此有待进一步通过参数优化及工艺耦合等研究促进其工程化应用。
在处理NACs等难氧化污染物的过程中,采用传统芬顿氧化技术,控制铁(II)与COD的质量比为1:1-1.5,铁(II)与H2O2的摩尔比在1:4-6,且一般投加的是硫酸亚铁粉末,该粉末进入水体中极易造成团聚,导致扩散进入水体中的铁(II)浓度低,往往需要继续投加过量的硫酸亚铁粉末才能保证芬顿反应所需的铁(II)浓度,而此举就导致反应末端铁(III)产渣量(包括不能被断开的铁(III)-羧酸盐络合物及Fe(OH)3沉淀)较大,COD去除效率停滞,且危废处理费用和药剂投加费用高。
针对NACs等难氧化污染物,如采用单一电化学氧化技术,因其难氧化的特性,如想达到较高的污染物去除率,则需要较高的电流密度和较长的反应时间,获得的较高去除率的同时无疑会以较高运行成本作为代价,因此,寻找低成本的降解方法是针对此类废水处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708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针织圆机
- 下一篇:一种飞机航电成品安装校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