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燃煤电站多级耦合凝汽器抽真空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73565.X | 申请日: | 2020-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40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桂本;许婷;赵瑞娥;张黎;仇晓龙;张春琳;祝培旺;李宽宽;李志远;林磊鑫;秦鹏;王锐;丁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B9/10 | 分类号: | F28B9/1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陈家安 |
地址: | 43007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煤 电站 多级 耦合 凝汽器 真空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燃煤电站多级耦合凝汽器抽真空系统及方法,它包括凝汽器(1)、两台50%出力的单级平原盘式真空泵组(2)、两台25%出力的双极椎体真空泵组(3)、真空截止阀(4)以及气动截止阀(5)。当凝汽器建立真空时开启全部两台所述的单级平原盘式真空泵组(2),已迅速建立真空。当凝汽器真空达到设计值后,仅开启1台所述的双极椎体真空泵组(3)以低功耗维持真空。它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燃煤电站在机组启动时,凝汽器需依靠真空泵迅速建立真空;达到设计真空后,凝汽器内仅有少量接口存在漏气的缺点,具有采用单级泵建立真空、双级椎体泵维持真空的运行原则,充分利用不同泵型在不同区间的性能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能源、化工技术领域,更加具体地是一种燃煤电站多级耦合凝汽器抽真空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燃煤电站在机组启动时,凝汽器需依靠真空泵迅速建立真空。真空泵建立真空时凝汽器内压力从大气压101.3kPa逐步降低至设计压力5-10kPa。达到设计真空后,凝汽器内仅有少量接口存在漏气现象,此时需要部分真空泵继续工作,以维持凝汽器真空。
真空泵种类繁多,燃煤电站较为常用的主要有单级平原盘式真空泵以及双极椎体真空泵两种。所述的两种泵体在建立真空和维持真空阶段各有优势。图1、图2分别为某厂家提供的同等级单级泵与双极椎体泵的工作性能曲线。
如图1所示(图1为单级泵抽气性能随入口压力变化曲线),在101.3kPa至5kPa的工作区间,单级泵抽气量峰值可达到3730m3/h,但当入口压力从10kPa降低至5kPa时,单级泵抽气量由3620m3/h迅速下降至3190m3/h,抽气能力降低约11.8%。
如图2所示(图2为双级椎体泵抽气性能随入口压力变化曲线),双级椎体泵极限抽气能力为3510m3/h,小于单级泵的3730m3/h,但当入口压力从10kPa降低至5kPa时,单级泵抽气量由3550m3/h下降至3380m3/h,抽气能力仅降低约4.8%。
综上,在抽气速率及抽空气总量上单级泵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低真空区间(入口压力5-10kPa)时单级泵抽气性能下降明显,双极椎体泵具有一定性能优势。
燃煤电站要求机组快速启动(即30分钟内建立凝汽器真空),故单级泵其抽气量大,建立真空快的特性其它泵型难以取代。然而,其在低真空区间(入口压力5-10kPa)时工作效率下降,能耗升高,甚至部分工程的单级泵在该压力区间出现汽蚀问题,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同时满足快速建立真空、低功耗维持真空两大要求,合理设计抽真空系统成为当务之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出一种燃煤电站多级耦合凝汽器抽真空系统。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施的:一种燃煤电站多级耦合凝汽器抽真空系统,它包括凝汽器、单级平原盘式真空泵组、双极椎体真空泵组、真空截止阀和气动截止阀;两台所述的单级平原盘式真空泵组和两台双极椎体真空泵组之间并联布置且通过母管与一侧的凝汽器相连接,每台所述的单级平原盘式真空泵组和双极椎体真空泵组的支管上均设置有真空截止阀和气动截止阀,所述的凝汽器的每个气水出口均设置有真空截止阀。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两台并联布置的单级平原盘式真空泵组其总出力为系统需求的100%,每台为50%,两台所述的双极椎体真空泵组其总出力为系统需求的50%,每台为25%。
本发明第二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抽真空方法:一种燃煤电站多级耦合凝汽器抽真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①、开启设置于凝汽器出口的真空截止阀以及与单级平原盘式真空泵组串联的真空截止阀和气动截止阀,并保持所有管路畅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7356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