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传统鱼露去腥增加风味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73812.6 | 申请日: | 2020-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874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汪东风;王海英;朱翠翠;徐莹;孙逊;蓝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27/24 | 分类号: | A23L27/24;A23L27/10;A23L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开林佰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92 | 代理人: | 刘帅帅 |
地址: | 2660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传统 鱼露去腥 增加 风味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统鱼露风味的改善技术,具体为一种物理法去除鱼露的腥味。所述的方法为向鱼露中加入0.5‑10%的桂花,放置于25‑28℃下、通风处自然发酵一个月,即可获得腥味小、风味良好的鱼露产品。采用感官评价法及GC‑MS法对脱腥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分析测得的数据,得出最佳的配比条件。本发明比起现有技术,所得的鱼露产品安全卫生,不会产生无机物残留,改变了传统鱼露咸腥味重的不足,更符合现代生活和某些人群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鱼露品质改善技术,具体涉及一种使鱼露去腥且增加风味的方法。
背景技术
鱼露是我国沿海地区的特色调味品之一。传统鱼露是以低值鱼类为原料,配以较高含量的盐,历经数月甚至数年的自然发酵酿造而成。鱼露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17种氨基酸,包括人体所需的8种必须氨基酸、牛磺酸等,还富含有机酸、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深受大众喜爱。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享受性的要求也日渐增高。虽然传统方式发酵的鱼露极具地域特色,但却有鱼腥味重且有其它的不良气味的缺点,鱼露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三甲胺、己醛等不良风味物质,可能会不利于传统鱼露的发展。因此,去除鱼露的腥味是至关重要的,降低腥味会扩大消费人群。
目前鱼露的去腥技术还不够成熟,邵伟通过加入β-环状糊精、活性炭和乳酸菌对鱼露的腥味进行脱除;公开号为CN110140856的专利申请了公开了《一种低腥味鱼露的制备工艺》,该专利采用的技术要点包括:将预处理的鲜鱼在水中浸泡,加入叶绿素铜钠盐,拌匀后加入2-甲基-4-戊烯酸乙酯,混匀,使用醋酸-醋酸钠缓冲液调控pH在6-7.5之间,将鱼捞出放入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浸泡;将浸泡后的鱼捞出,洗净并去除内脏、切块,加入食盐和水,常温自然发酵3-4d;再加入蛋白酶,进行酶解发酵5-7d,去除表面油脂,高温灭菌,即得低腥味鱼露。该专利所公布的方法是使用化学试剂将原料鱼浸泡脱腥,在简便性和安全性方面有所欠缺,传统鱼露的特色在于其传统性,家庭中即可制备,该专利申请的方法不太适于传统发酵的鱼露脱腥。
水产品去除腥味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去腥法、生物去腥法及复合脱腥法。其中物理法中的掩盖法是使用最早、最传统的去腥方法。一般采用香辛料或某些呈味物质特有的风味去掩盖水产品的腥味。本发明拟采用添加生物材料的方法,相对其他方法来说会更加适合现代家庭。
桂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花香清甜浓郁,也是我国传统的花卉食品。桂花不仅香味浓郁,还含有多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目前,桂花已被用来制作桂花糕、桂花蜜、桂花酒和桂花醋等食品,还能利用桂花材料制作桂花粥、桂花栗子、泡桂花茶等,都是很受大众欢迎的食品。
鱼露和桂花都是我国传统的瑰宝,传统鱼露味鲜,但腥气较重,部分人群可能觉得难以接受。桂花幽香淡雅,加在鱼露当中,以适当的比例跟鱼露搭配在一起,对鱼露产品不仅可起到遮掩腥味的功效,还可以增加其风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现状,提供一种安全简便的传统鱼露生产工艺,用物理脱腥的方法,解决传统鱼露腥味重的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鱼露脱腥方法,是向鱼露中加入0.5-10%的桂花制品,于25-28℃下自然发酵一个月,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原料的预处理:挑选新鲜的小杂鱼,将鱼中夹杂的杂物除去,然后将新鲜小杂鱼称重;
S2、加盐发酵:称重后按照20-40%的比例加入食盐,采用铺一层鱼再铺一层盐的方法,放置于干净无水的发酵容器中;发酵容器用透气纱布封口,放置通风处,室温下自然发酵3个月,每日搅拌均匀;
S3、将发酵3个月后的鱼露取出,向鱼露中分别加入桂花制品;
S4、25-28℃下放置,每日搅拌,自然发酵一个月。
优选的,步骤S1中,小杂鱼选择下列新鲜低值小鱼的一种或多种,鳀鱼、鲈鱼、七星鱼、蓝刀鱼、多春鱼、沙丁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738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