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鲑鳟鱼IHNV单克隆抗体及其检测试剂盒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74036.1 | 申请日: | 2020-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603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孙惠玲;徐福洲;李芳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N7/00 | 分类号: | C12N7/00;C07K16/10;C12N5/20;G01N33/577;G01N33/569;C12R1/90;C12R1/93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为时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98 | 代理人: | 王加岭;杨静 |
地址: | 10009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鳟鱼 ihnv 单克隆抗体 及其 检测 试剂盒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鲑鳟鱼IHNV单克隆抗体,其是由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BJLL株免疫动物制得的对IHNV N蛋白具有特异性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分泌获得。发明还提供了基于所述单克隆抗体的检测试剂盒及应用。本发明获得的IHNV单克隆抗体,其中一株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单抗特异性较强,可以同时检测国内U型和J型鲑鳟鱼IHNV的感染,并且能够避免与其它弹状病毒发生交叉反应,克服了目前分子生物学对IHNV感染幼鱼的错检、漏检现象。另一株分泌的单抗特异性更强,可以检测U型鲑鳟鱼IHNV的感染,但是与J型鲑鳟鱼IHNV无反应,因此可以用于国内鲑鳟鱼IHNV的基因型的鉴定,本发明检测方法可直接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在普通实验室即可完成本操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动物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检测领域,涉及鲑鳟鱼IHNV单克隆抗体及检测试剂盒,用于快速、准确检测虹鳟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感染。
技术背景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是一种能够引起鲑鱼、鳟鱼等鲑科鱼类急性传染病。是由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引起的,属于弹状病毒科成员。本病发病特征主要以肾脏和脾脏等造血器官坏死为主,主要传播途径是患病鱼类或者是感染病毒鱼卵的进出口。该病最早流行于美国西北太平洋地区,随后传遍整个北美、亚洲和欧洲。1985年,IHNV病毒进入我国东北境内,并在辽宁本溪市大规模爆发流行。近几年,在河北、甘肃、深圳和北京等养殖场也检测到了IHNV,并给当地的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IHNV主要危害刚孵育的鱼苗到四周龄的鲑科幼鱼,感染后死亡率可达到70%-90%,目前已成为制约虹鳟鱼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威胁并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报动物疫病,为鱼类进出口第一类检疫对象,我国列为第二类动物疫病。由于病毒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病毒性疾病的早期快速检测对控制该病的爆发流行至关重要。目前,对虹鳟鱼感染IHNV检测的方法主要有细胞培养技术、RT-PCR技术、ELISA检测技术、斑点杂交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等,这些检测技术中有些技术的应用明显缩短了检测时间,有些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但他们本身也存在着不可逾越的缺陷。例如,细胞培养和RT-PCR技术耗时耗力、表达的N蛋白和G蛋白荧光抗体技术由于表达蛋白的免疫原性不稳定、易与弹状病毒中其他病毒发生交叉反应、养殖场实验设备满足不了检测需求等因素造成错检、漏检、延检、检出率低等现象。目前,尚无对虹鳟鱼IHNV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报道,应用鲑鳟鱼IHNV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免疫荧光检测方法也未见报道。而针对虹鳟鱼IHNV制备高质量的抗体、制备高质量的抗体、提高检测的特异性、提高检出率、缩短繁琐的检测步骤是本研究的研发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鲑鳟鱼IHNV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检测鲑鳟鱼IHNV。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用该抗体制备的检测试剂或试剂盒,以及检测鲑鳟鱼IHNV的方法。
本发明所涉及病毒为U型虹鳟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从北京某渔场分离到该病毒株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aematopoietic necrosisvirus,IHNV)IHNV-BJLL株,其保藏号为:CGMCC No.1359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未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740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风源排污净化收集装置
- 下一篇:一种工控设备的探针配置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