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节点灌浆质量监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74139.8 | 申请日: | 2020-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896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5 |
发明(设计)人: | 姚福义;纪颖波;徐厚安;周瑞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方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9B25/04 | 分类号: | G09B25/04;G09B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知法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6 | 代理人: | 陈俊由 |
地址: | 10014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bim 装配式 建筑 节点 灌浆 质量 监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节点灌浆质量监测方法,可以实现综合应用多种BIM技术,从工人教育培训、虚拟仿真指导、浆料流动监测等多个方面进行装配式建筑节点灌浆质量监测,同时配合BIM技术创新性的引入内测棒并预埋在套筒中,在灌浆时通过外界的磁场测量仪器进行磁场分布检测,利用磁场点测球上设置的密实度磁测点,在浆料密实度符合规范时因为骨料的挤压作用会发生可预见的形变,从而作为浆料的密实度辅助监测手段控制灌浆质量,并通过加热的手段触发遇热气冲球的动作,利用释放的气流引起局部的微震实现振捣作用,加速灌浆效率并提高浆料的密实度和饱满度,可以实现对多节套筒的多点监测,大幅提升装配式建筑节点灌浆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化交通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节点灌浆质量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各省市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逐渐进入高潮,涌现出一大批工程量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对于市政桥梁项目,由于多数跨越市区,传统的现浇施工极易导致施工区域通行能力骤降,影响道路的交通畅通与安全,甚至时常出现交通中断,给居民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影响。传统现浇现场作业量大、建造效率低、整体能耗高,且扰民严重,存在多方面弊端,而装配式桥梁通过构件工业化制造、装配化施工,可显著加快施工进度,减小对既有交通的干扰,且有利于环境保护。在中国,全装配式桥梁起源于跨海大桥,如今在行业政策的支持下,全装配式桥梁在众多城市市政建设中得以快速发展。
在中国全装配式桥梁中,灌浆套筒连接使用范围最广。其属于钢筋连接范畴,通常是将灌浆套筒设置于上方预制构件中,其构造特点是施工精度要求高,套筒定位误差要求控制在2mm以内。套筒腔体内部灌浆密实是灌浆套筒连接有效的先决条件。国内外试验室内的灌浆套筒连接是十分有效的,但施工现场往往难以保证腔体密实。其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力学性能与传统现浇砼类似,且施工速度快,具有较大优势。该技术在低抗震设防烈度地区已广泛应用,高地震危险区域的应用仍在研究中。
桥梁工程中耐久性深受预应力孔道灌浆质量影响,同时灌浆质量对桥梁的即时承载力也有影响,在实际工程检测时发现孔道可能存在缺陷。由于预应力孔道处于高强度砼、高密度钢的特殊环境中,对检测设备及检测手段都有特殊的要求,因此针对预应力孔道灌浆密实度的检测应选择更加便捷、精准、经济的方法,既要保证其检测结果具有高指导性,又需满足便于广泛地普及应用要求。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对建筑的数据化、信息化模型整合,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BIM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其不断应用至建筑施工工程中,现有专利利用BIM技术进行节点质量监测,在房屋建筑中主要通过BIM模型,提取实际工程中各类型的灌浆套筒连接后的理论填充体积,即接头灌浆料体积的设计值,并与实际灌浆体积进行对比从而实现节点灌浆质量监测;其他应用则主要在桥梁建筑的节点质量监测上,主要为通过传感器对灌浆饱和度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检测结果实时上传至信息平台,导入BIM模型中,实现基于BIM模型的检测。但现有的专利技术还不能真正实现利用BIM技术进行装配式建筑节点灌浆质量的监测,例如中国发明专利号为201910844768.X的《一种装配式桥梁盖梁节点灌浆密实度检测方法》。
装配式建筑节点灌浆与桥梁等建筑结构形式不同,其灌浆口主要采用连通器的原理将多个套筒串联后整体注浆完成。现有的基于BIM技术的节点灌浆密实度监测主要是应用BIM技术的建模技术实现对灌浆体积的精确计算和将BIM技术作为了一个信息载体进行信息的管理。因此,现有的BIM技术应用进行灌浆密实度质量的管理其可操作性不能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与实际工程的工艺流程要求不匹配,难以指导生产。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方工业大学,未经北方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741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