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强电磁脉冲环境构建等效性量化分级评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76682.1 | 申请日: | 2020-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378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3 |
发明(设计)人: | 秦风;高原;钟受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孙杰 |
地址: | 621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 脉冲 环境 构建 等效 量化 分级 评估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强电磁脉冲环境构建等效性量化分级评估方法,包括:初始化实际构建的和试验规定的强电磁脉冲环境,得到相应的环境离散信号;基于强电磁脉冲环境离散信号进行评估区间划分;计算每个评估区间内实际构建的与试验规定的强电磁脉冲环境离散信号之间的等效程度,形成等效程度集;计算每个评估区间的相对长度因子,形成相对长度因子集;根据等效程度集和相对长度因子集计算构建等效性量化评估值;根据等效性量化评估值及评估规则对强电磁脉冲环境构建等效性进行分级评估。该方法采用时域离散波形进行构建等效性评估,无须测量或提取强电磁脉冲环境信号的特征参数,简单、高效,适用于任何强电磁脉冲环境及其复合环境的构建等效性评估。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磁环境效应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强电磁脉冲环境构建等效性量化分级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子战和电磁脉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如:大功率雷达、高功率微波发射机、超宽带电磁脉冲、电磁炸弹等的出现,使得电子系统极易遭遇强电磁脉冲攻击,进而出现系统性能降级、损伤或毁伤等不同程度的电磁环境效应。为此,需开展电子系统强电磁脉冲环境效应试验,以研究、提升电子系统对强电磁脉冲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确保其性能的正常发挥。而对于电磁环境效应试验而言,构建环境与试验规定环境的等效与否,直接影响到试验结果的置信度和可靠性。目前,环境构建等效性评估已成为强电磁环境效应研究方面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
只有保证了强电磁脉冲环境构建的等效性,才能确保强电磁脉冲效应试验结果的可靠性。目前,强电磁脉冲环境构建等效性评估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依靠试验人员通过构建环境波形与试验规定波形的目测对比得出主观判断;另一种是通过测量实际构建环境波形的特征参数,并与试验规定波形特征参数进行一一对比,进而给出评估结果。基于试验人员经验的强电磁环境构建等效性评估方法,强烈依赖于试验人员的先验知识,评估结果难以量化;特别地,当环境波形较为复杂时,难以给出高置信度的评估结果。基于特征参数提取和测量的强电磁环境构建等效性评估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信号样式,测量不同的信号特征参数来进行对比,这种方式需要信号样式的先验知识;特别地,当进行复合强电磁环境构建等效性评估时,还需要额外的信号样式识别算法,增加了评估难度和结果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了实际可操作性;此外,由于不同样式信号参数类型不同,评估结果难以统一量化,一定程度上难以给出高置信度的量化分级评估结果。
鉴于目前缺乏操作方便、可靠性高的强电磁环境构建等效性量化评估方法的现状,本发明提出一种强电磁脉冲环境构建等效性量化分级评估方法。该方法基于信号采集设备(如:示波器)测量得到的时域离散波形进行环境构建等效性评估,无需测量或提取强电磁脉冲环境信号的特征参数,简单、高效,适用于任何强电磁脉冲环境及其复合环境的构建等效性评估,可直接给出环境构建等效性评估量化值及分级评估结果,结果表达直观、可操作性强。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强电磁脉冲环境构建等效性量化分级评估方法,该方法采用时域离散波形进行构建等效性评估,无须测量或提取强电磁脉冲环境信号的特征参数,简单、高效,适用于任何强电磁脉冲环境及其复合环境的构建等效性评估,可直接给出环境构建等效性评估量化值和分级评估结果。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强电磁脉冲环境构建等效性量化分级评估方法,基于实际构建的强电磁脉冲环境和试验规定的强电磁脉冲环境进行以下步骤:
步骤1、初始化实际构建的强电磁脉冲环境和试验规定的强电磁脉冲环境,得到相应的环境离散信号;
步骤2、基于实际构建的或试验规定的强电磁脉冲环境离散信号进行评估区间划分;
步骤3、依次计算每个评估区间内实际构建的强电磁脉冲环境离散信号与试验规定的强电磁脉冲环境离散信号之间的等效程度,汇总形成等效程度集;
步骤4、计算每个评估区间的相对长度因子,汇总形成相对长度因子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7668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