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活废水处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78000.0 | 申请日: | 2020-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333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吴军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军红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46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活 废水处理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活废水处理装置,其结构包括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连接通管、分离池组成,所述厌氧池、缺氧池与好氧池设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好氧池通过连接通管与分离池相连接,所述分离池设有污泥抽管、泥水助分离系统,所述污泥抽管插入分离池底部与之贯通连接,所述泥水助分离系统设于分离池内部,并通过锁扣固定于分离池内壁上,所述泥水助分离系统设有多组,并且铺设于同一水平面,本发明通过设立泥水助分离系统可以有效地将沉淀的污泥与处理水隔离开,避免抽取污泥时出现污泥上翻,导致沉淀后的处理水二次污染,处理后的水质更加清澈,避免水质浑浊,并且通过设有污泥推网提高沉淀速度,避免污泥粘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生活废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生活废水指的是居民日常生活中排泄的洗涤水,处理的方式多样,其中包括通过物理或机械作用去除废水中不溶解的悬浮固体及油品,或是通过过滤、沉淀、离心分离、上浮等;废水中污染物成分极其复杂多样,常常要几种方法组成处理系统,其中在沉淀处理时,污水中的污泥下沉,往往由抽污泥泵机将污泥抽走,由于处理水与沉淀污泥设于同一池内,容易出现抽取污泥时底部污泥上翻,导致经过沉淀处理的水二次污染,水质带有残留污泥、水质浑浊的情况,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生活废水处理装置,其结构包括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连接通管、分离池组成,所述厌氧池、缺氧池与好氧池设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好氧池通过连接通管与分离池相连接,所述分离池设有污泥抽管、泥水助分离系统,所述污泥抽管插入分离池底部与之贯通连接,所述泥水助分离系统设于分离池内部,并通过锁扣固定于分离池内壁上,所述泥水助分离系统设有多组,并且铺设于同一水平面,所述泥水助分离系统由固定环形板、连接环形板、沉淀分流机构、连接管组成,所述固定环形板与连接环形板呈一体化结构,所述连接管贯穿连接环形板内部,所述连接管通过高温焊接于连接环形板前方表面。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连接环形板设有活动扣件,所述活动扣件由连接槽扣、球形多向扣、吸引固定扣、金属片、磁石组成,所述连接槽扣与连接环形板呈一体化结构,所述球形多向扣右侧一端嵌入连接于连接槽扣内部与之相连接,所述球形多向扣另一端与吸引固定扣表面紧密连接,所述金属片与磁石分别于吸引固定扣紧密扣合在一起,所述金属片与磁石结构一致。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每组所述的连接环形板上设有4组活动扣件,并呈环形均匀分布在连接环形板四周,通过设有活动扣件,泥水助分离系统相连接,全面的收集下沉的污泥的同时,也拦截底部的污泥,避免上翻。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沉淀分流机构由沉淀分流板、活动环轴、污泥推网组成,所述沉淀分流板设有4组,所述沉淀分流板内侧一端与活动环轴紧密连接,所述污泥推网左右两端分别固定于沉淀分流板上,所述污泥推网设有4组,分别设于活动环轴外侧,每相邻的2组沉淀分流板与活动转轴呈“v”形状,可起到将下沉的污泥集中在一起的作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沉淀分流板由上移板、下接板、细线弹簧、推槽组成,所述上移板底部一端嵌入于下接板内部的推槽中,所述推槽与下接板呈一体化结构,所述细线弹簧设于推槽内部,并且与上移板相连接,在沉淀分流板旋转时,上移板可在外力作用下沿着推槽进入下接板内,有效地解决因为沉淀分流板长度较长而导致卡住无法旋转的问题,便于转送污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活动环轴设有连接环、助转向槽、转向珠,所述助转向槽与连接环呈一体化结构,并且设于连接环内侧,所述转向珠嵌入于助转向槽内部,并且每个所述转向珠对应一个助转向槽,所述转向珠均匀分布于连接环内侧。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污泥推网由增重块、推网、推网固定块、限位扣组成,所述限位扣将推网两端固定于推网固定块内部,所述增重块通过连接绳与推网紧密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军红,未经吴军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780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