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离子电池化成方法及锂离子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78430.2 | 申请日: | 2020-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822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毛霏;吕鑫;黄彬彬;祝媛;刘金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亿纬创能电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4 | 分类号: | H01M10/44;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梁睦宇 |
地址: | 516006 广东省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电池 化成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化成方法及锂离子电池,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完成注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半成品,对所述锂离子电池半成品进行首次静置操作;对首次静置后的所述锂离子电池半成品进行加压操作,再进行多次充电操作,充电至截止电压,得到锂离子电池中间品,其中,所述多次充电操作的充电电流逐次增大,充电电流为0.1C~1.5C,充电次数大于等于3,前后两次充电操作的电流差值为0.05C~1.0C;对所述锂离子电池中间品进行二次静置操作,再进行排气封装操作,完成化成操作。采用多次充电进行化成操作,使得SEI膜形成的均匀度及速度灵活可控,有利于形成均一稳定的SEI膜,提高了锂离子电池成品性能及品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化成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长寿命及无记忆效应等特点,被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及储能等领域,随着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得到大型化应用的推进,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迅速,其制造工艺技术也随之有了巨大进步,其中,化成是锂电池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序,化成时在负极表面形成一层钝化层,即固体电解质界面膜,简称为SEI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EI膜在形成过程中要消耗掉正极的一部分锂离子,同时,也与电解液发生反应,产生气体。
目前,传统工艺一般为:电池注液后,室温静置一段时间,再升温静置,然后进行化成,化成后常温静置,抽气封口成型,最后分容,传统化成工艺采用小倍率电流缓慢形成致密的SEI膜,该方法虽然可取,效果良好,但是化成时间较长,设备利用率低,生产周期长,锂离子电池生产效率低,不利于提速增产。
同时,在锂离子电池高容高压实体系下,电解液的浸润较为困难,容易在化成过程中成膜不均一、不稳定,阻碍化成工序形成SEI膜,同时,电解液浸润不均匀,导致成膜困难,SEI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池的循环寿命、稳定性、自放电性及安全性等电化学性能,对电池影响较大,锂离子电池化成过程中产生气体,电池鼓胀,反应界面较差,会影响电池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够操作更加灵活,可以形成更加均一稳定的SEI膜的锂离子电池化成方法及锂离子电池,提高了电池倍率放电性能,增加了放电容量,提高循环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锂离子电池化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完成注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半成品,对所述锂离子电池半成品进行首次静置操作;
对首次静置后的所述锂离子电池半成品进行加压操作,再进行多次充电操作,充电至截止电压,得到锂离子电池中间品,其中,所述多次充电操作的充电电流逐次增大,充电电流为0.1C~1.5C,充电次数大于等于3,前后两次充电操作的电流差值为0.05C~1.0C;
对所述锂离子电池中间品进行二次静置操作,再进行排气封装操作,完成化成操作。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在对所述锂离子电池半成品进行首次静置操作中,静置时间为10h~14h,并控制首次静置的温度为43℃~47℃。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在对首次静置后的所述锂离子电池半成品进行加压操作中,控制加压压力为1.15Mpa~1.25Mpa。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在进行多次充电操作中,控制充电温度为55℃~65℃。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在进行多次充电操作中,充电荷电状态为≤70%,所述截止电压为3.9V~4.0V。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多次充电操作包括首次充电操作、二次充电操作、三次充电操作及四次充电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亿纬创能电池有限公司,未经惠州亿纬创能电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784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