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己烷多效蒸馏方法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79376.3 | 申请日: | 2020-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207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杨建春;汪帆;朱荣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诺维新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7/04 | 分类号: | C07C7/04;C07C13/18;C07C27/28;C07C29/80;C07C35/08;C07C45/82;C07C49/403;B01D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元同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5 | 代理人: | 刘元霞;吕少楠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己烷 蒸馏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环己烷多效蒸馏方法和装置。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酮醇环己烷稀溶液经过预蒸馏和N级多效蒸馏,得到环己烷,其中,N≥2且为整数;其中,所述N级多效蒸馏中,第一级至第N‑1级蒸馏塔采出的塔顶气相物为次一级蒸馏塔的热源;第N级蒸馏塔采出的塔顶气相物直接或增压后作为预蒸馏塔的热源。将环己烷氧化得到含有环己烷、环己酮和环己醇的混合物料,经处理得到的稀酮醇环己烷溶液送入预蒸馏塔,用环己烷多效蒸馏的末效蒸馏塔塔顶气相作为热源,得到浓度提高的酮醇环己烷溶液,提高了进入环己烷多效蒸馏的进料浓度,利用了末效蒸馏塔塔顶气相中的热量,节约了能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己烷蒸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己烷多效蒸馏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化纤工业的迅猛发展,己内酰胺产量逐年增加,作为己内酰胺原料的环己酮的需求也日益俱增。环己烷氧化法制备环己酮,由于环己烷单程转化率只有5%左右,约95%的环己烷需要通过蒸馏分离循环利用,消耗了装置所需蒸汽的60%,环己烷蒸馏的能耗高低直接影响环己酮的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环己烷多效蒸馏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酮醇环己烷稀溶液经过预蒸馏段和N级多效蒸馏段,得到环己烷,其中,N≥2且为整数;
其中,所述N级多效蒸馏段中,第一级至第N-1级蒸馏塔采出的塔顶气相物为次一级蒸馏塔的热源;第N级蒸馏塔采出的塔顶气相物直接或增压后作为预蒸馏段的预蒸馏塔的热源。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N=2、3或4。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酮醇环己烷稀溶液经过预蒸馏段,塔顶得到环己烷,塔釜得到浓度增加的酮醇环己烷溶液。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酮醇环己烷稀溶液是由环己烷和分子氧进行接触得到的氧化反应产物,其中含有环己酮、环己醇和环己烷。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浓度增加的酮醇环己烷溶液作为多效蒸馏段第一级蒸馏塔的进料。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第一级至第N-1级蒸馏塔采出的塔顶气相物与次一级蒸馏塔的塔釜液换热,得到凝液和升温塔釜液。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凝液回流至该级蒸馏塔的塔上部或采出。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升温塔釜液返回所述次一级蒸馏塔塔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第N级蒸馏塔的塔顶气相物直接或增压后与预蒸馏塔的塔釜液换热,得到第N级凝液和预蒸馏塔升温塔釜液。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第N级蒸馏塔的塔顶气相物可以通过压缩机增压。优选地,压比为1.1-5,例如1.5-3,示例性为1.1、1.3、1.5、2、3、4、5。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第N级凝液回流至第N级蒸馏塔的塔上部或采出。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预蒸馏塔升温塔釜液返回预蒸馏塔塔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多效蒸馏第一级蒸馏塔的塔釜由外援热源提供。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多效蒸馏前一级蒸馏塔的塔底采出物作为次一级蒸馏塔的进料。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预蒸馏塔的塔顶气相物经冷凝后回流至预蒸馏塔的塔上部或采出。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N级多效蒸馏段中,从第一级至第N级蒸馏塔的塔顶操作压力依次降低。例如,从第一级至第N级蒸馏塔的相邻两级蒸馏塔的塔顶操作压力差分别为0.1-0.3MPa,比如为0.15-0.25MPa,示例性为0.1MPa、0.12MPa、0.15MPa、0.18MPa、0.2MPa、0.22MPa、0.25MPa、0.3M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诺维新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诺维新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793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皂化方法及皂化装置
- 下一篇:基于烟雾检测的密集场所智能逃生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