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BP神经网络的配网故障定位分析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79582.4 | 申请日: | 2020-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135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朱和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电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8 | 分类号: | G01R31/08 |
代理公司: | 广州博士科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663 | 代理人: | 宋佳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bp 神经网络 故障 定位 分析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配网故障定位分析系统,包括变电站、特频信号发生器、信号连接器、信号反馈单元,所述变电站出线端还设置有故障录波单元、数学模型单元、分析主机,其中所述特频信号发生器用于提供各种频率、波形和输出电平电信号;所述故障录波单元用于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自动地、准确地记录故障前、后过程的各种电气量的变化情况。本发明将会替代传统的普通故障指示定位装置系统,以此提供故障检测的灵敏度、准确性并实现故障自动定位,还可以提供瞬时性短路故障、瞬时性和间歇性接地故障的在线监测和预警功能,以及故障后事故分析和总结功能,同时提高配网线路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压电力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BP神经网络的配网故障定位分析系统。
背景技术
配电线路系统深入负荷中心,紧密联系用户需求,其供电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直接给供电企业和用电客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快速查找配电网线路故障(尤其是单相对地故障)和实时监测线路负荷和电压的动态变化会越来越受到供电部门的重视。
我国在变电站接地故障选线和配电网的故障检测方面研究较早,先后研制出了接地选线装置和普通故障指示器,这些装置投入运行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外发达国家在故障测距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以上技术和装置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接地选线装置只适用于变电站内部选线,不能定位出故障点的具体位置;(2):普通故障指示器:采用普通的导磁材料、数字及模拟电路设计方法和简单的故障判据,只能检测故障电流变化很大的短路和接地故障,不能检测单相接地短路、缓慢过流短路、过负荷、过温、高阻接地、中阻接地、瞬时性接地、间歇性接地、局部放电等故障,只能由巡线人员到现场去看是否有故障指示,也不能检测以及把短路接地故障动作信号、负荷电流、线路电场、导线温度等及时发送到主站监控中心和运行人员的手机上。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一种新的故障定位分析系统以满足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BP神经网络的配网故障定位分析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基于BP神经网络的配网故障定位分析系统,包括变电站、特频信号发生器、信号连接器、信号反馈单元,所述变电站出线端还设置有故障录波单元、数学模型单元、分析主机,其中所述特频信号发生器用于提供各种频率、波形和输出电平电信号;所述故障录波单元用于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自动地、准确地记录故障前、后过程的各种电气量的变化情况。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故障录波单元包括数据库模块、系统管理模块、故障诊断模块、故障信息分析模块。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故障录波单元还包括保护和开关动作行为评价模块。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信号反馈单元均设置有编码线圈,且一条线路不超过256个编码单元。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信号反馈单元设置在配网中的各个主干网络节点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将会替代传统的普通故障指示定位装置系统,以此提供故障检测的灵敏度、准确性并实现故障自动定位,还可以提供瞬时性短路故障、瞬时性和间歇性接地故障的在线监测和预警功能,以及故障后事故分析和总结功能,同时提高配网线路的智能化管理水平;此外运行人员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故障点,不会引起停电损失和产生不好的社会影响,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能够很好解决的配网线路故障类型判别及快速可靠定位难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配网故障定位分析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电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电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795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