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积水冻结的附建式雨水泵房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80234.9 | 申请日: | 2020-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562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王聪;唐群;季洪金;方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5/22 | 分类号: | E03F5/22;E03F5/10;E03F3/04;E03F7/00;E03F7/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知义律师事务所 31304 | 代理人: | 刘峰 |
地址: | 20001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积水 冻结 附建式 雨水 泵房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积水冻结的附建式雨水泵房,在泵房的底部设置集水坑,所述泵房的操作层对应所述集水坑的位置开设有吊装孔,所述集水坑内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通过出水管连接排水总管;本发明由于设置集水坑,并在坑中布置水泵,可将集水池内积水及雪水及时排除,保障主要水泵设备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雨水泵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积水冻结的附建式雨水泵房。
背景技术
附建式雨水泵房一般设置在隧道、地道、下沉广场等地下空间设施敞开口处,与主体结构合建,用于收集敞开口处所截留的雨水。北方地区冬季降雪时落雪进入敞开口内,融化后可通过边沟和横截沟等排水设施汇入附建式雨水泵房集水池内,待温度降低后再次冻结。由于泵房内停泵水位控制,在集水池积存雪水反复冻融,威胁潜水离心式水泵的叶轮及电机安全,容易造成水泵损坏。
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解决上述技术缺陷。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积水冻结的附建式雨水泵房,在泵房的底部设置集水坑,所述泵房的操作层对应所述集水坑的位置开设有吊装孔,所述集水坑内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通过出水管连接排水总管;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阀门、管配件和压力表。
优选的,所述泵房内设置有工字钢,所述工字钢上设置有手拉葫芦。
优选的,所述水泵与所述出水管之间通过偏心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管配件至少包括双盘弯头、橡胶接头、全盘三通和防水套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由于上述结构设计,设置集水坑,并在坑中布置水泵,可将集水池内积水及雪水及时排除,保障主要水泵设备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B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泵房、2集水坑、3吊装孔、4潜水离心泵、5出水管、6排水总管、7雨水管道、8缓闭止回阀、9闸阀、10压力表、11工字钢、12手拉葫芦、13双盘弯头、14偏心管、15柔性橡胶接头、16全盘三通、17柔性防水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实施例:
如图1-图3所示,一种防积水冻结的附建式雨水泵房,在泵房1的底部设置集水坑2,泵房1的操作层对应集水坑2的位置开设有吊装孔3,集水坑2内设置有水泵,水泵通过出水管5连接排水总管6,排水总管6的排水排入雨水管道7,水泵采用潜水离心泵4;
出水管上设置有阀门、管配件和压力表10。
具体的,泵房1内设置有工字钢11,工字钢11上设置有手拉葫芦12,在工字钢11、手拉葫芦12和吊装孔3配合下,便于水泵的吊装。
具体的,水泵与出水管5间通过偏心管14连接。
具体的,管配件包括双盘弯头13、柔性橡胶接头15、全盘三通16和柔性防水套管17。
具体的,出水管5通过柔性橡胶接头7连接缓闭止回阀8,出水管5上还设置有闸阀9,出水管5与偏心管14之间采用双盘弯头13连接,出水管5通过全盘三通16与排水总管6连接。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802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三级截流井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声波时差校正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