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将物质传输到细胞内的系统、总控装置、微控制器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80912.1 | 申请日: | 2020-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098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孙东;高文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M1/36 | 分类号: | C12M1/36;C12M1/34;C12M1/00;C12N15/89;G06T7/00;G06T7/11;G06T7/62;G06T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薛平;王天尧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物质 传输 细胞内 系统 装置 控制器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将物质传输到细胞内的系统、总控装置、微控制器及方法,其中,系统包括:微流控芯片用于固定待测细胞;载物台,用于放置固定有待测细胞的微流控芯片;显微镜的物镜,用于在总控装置的控制下,对待测细胞进行光学采样得到采样图片;总控装置,用于对采样图片进行三维重构处理,得到待测细胞对应的三维重构体;对三维重构体进行几何分析,得到最佳传输位置;微控制器,用于根据位置调整指令,控制微针和/或载物台移动,使得微针到达待测细胞内的最佳传输位置;微注射器,用于在总控装置的控制下,提供推射压力给微针,将微针内的待传输外界物质传输到细胞内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高效准确地将物质传输到细胞内,提高了传输成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细胞内传输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将物质传输到细胞内的系统、总控装置、微控制器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微组装和基因编辑,如DNA及RNA的转染操作中,涉及将外界物质传输到细胞内部的步骤。目前的细胞内传输的方案存在以下问题:
在传输操作前,需要对细胞进行固定处理,以防止操作时细胞的运动。传统的固定方法,例如利用微针吸附细胞方法等,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固定并排列更多的细胞,使得细胞内传输效率低。
传统的细胞内传输方法一般为生物、化学传输方法,例如囊泡,病毒等作为载体等,以及物理方法:电穿孔,微流芯片,磁球等。利用这些传统方法进行传输,外部物质只能传输到细胞质内,并间接地扩散到目标细胞器内。而在DNA转染中,大部分的DNA物质必须在细胞核内实现功能,而细胞质的扩散将降低其的生物活性。因此,传统传输方法不适合细胞内物质的传输,传输精度低,使得转染等操作效果差。
早期的传输操作集中研究了贴壁细胞,而贴壁细胞具有较平整表面形态,其内部的细胞器较容易定位。而悬浮细胞在细胞培养液中呈现近似圆球的形态,相较于贴壁细胞具有更大的高度。因此,传输部件(内部有待传输外界物质)在不适宜的高度上将很难成功地穿破细胞膜,传输部件在刺破细胞膜过程中细胞会发生倾斜运动。目前一些研究提出了一些传输部件高度调整算法,例如模板匹配,熵计算法,但是由于细胞器与周围细胞质的图像具有高度地相似性,这些算法无法获取细胞核等细胞器及细胞内微小部件的位置,从而无法精确地将外界物质传输到细胞内部,细胞传输成功率低。
传统的诊所操作依赖训练有素的操作员完成细胞内操作,操作员必须人为手动地将微操作工具和目标物体对齐,凭借经验调节微操作工具的位置,实现将外界物质传输到细胞内部。疲劳和经验将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实验的失败,从而降低了细胞传输的效率。
综上,现有将外界物质传输到细胞内部的方案存在:传输精确度低、效率低、成功率低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将外界物质传输到细胞内的系统,用以高效准确地进行细胞内传输,提高传输成功率,该系统包括:显微镜、载物台、物镜、微控制器、微针、微注射器、微流控芯片和总控装置,其中:
微流控芯片,用于固定待测细胞;
载物台,用于放置固定有待测细胞的微流控芯片;
显微镜的物镜,与总控装置连接,用于在总控装置的控制下,对所述待测细胞进行光学采样,得到采样图片;
总控装置,用于对所述采样图片进行三维重构处理,得到待测细胞对应的三维重构体;对所述三维重构体进行几何分析,得到最佳传输位置;发送位置调整指令至微控制器;所述位置调整指令中包括:所述最佳传输位置;
微控制器,与总控装置连接,用于根据所述位置调整指令,控制微针和/或载物台移动,使得微针到达被固定待测细胞内的所述最佳传输位置;所述微针内预置有待传输外界物质;
微注射器,与总控装置连接,用于在总控装置的控制下,提供推射压力给微针,将微针内的待传输外界物质传输到细胞内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未经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809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