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馈线自动化的测试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81303.8 | 申请日: | 2020-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250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李玉凌;何连杰;李二霞;杨红磊;亢超群;常方圆;孙智涛;许保平;樊勇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馈线 自动化 测试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馈线自动化的测试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首先系统根据实际电网参数、拓扑及预设故障特征进行故障潮流计算得到各被试设备节点不同状态下的波形数据并发下到各节点就地测试仪,然后根据试验状态控制就地测试仪同步输出相应的波形,再根据任一节点被测设备的动作状态的变化同步触发各节点就地测试仪的工作模式切换,并进一步检查所有节点被测设备动作状态的变化,这些状态的变化进而触发各节点测试仪工作模式的再次切换,重复循环这样的过程直到被测设备状态不再改变。最后检查试验过程中被试设备状态变化与预期的动作逻辑是否一致,得到馈线自动化的测试结果。本发明解决了馈线自动化功能的测试问题,保障配电网运行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电网馈线自动化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馈线自动化的测试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配电网作为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面向终端用户,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保障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实现电网企业经济效益、践行社会承诺的重要环节。目前各类用户对负荷接入、供电质量、抢修响应等供电服务能力的要求持续提高,社会舆论对停电事件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配电网的运行水平直接影响用户供电可靠性。
在配电网系统中,利用分段开关的准确动作隔离故障并快速转供实现非故障区恢复供电的系统或方法就是馈线自动化,但由于馈线自动化的开关与配套的配电终端设备安装位置分散、设备种类多样、动作逻辑丰富等原因,导致馈线自动化功能很难甚至不能进行测试,但馈线自动化功能作为配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亟需一种可靠、有效的测试手段。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馈线自动化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基于各节点的状态分别向各节点对应的就地测试仪发送切换命令帧;
S2获取各就地测试仪基于切换命令帧切换输出后检测到各被测设备的动作状态;
S3基于各被测设备的动作状态按照预制的馈线自动化过程对各节点对应就地测试仪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
S4基于测试中各被测设备的动作逻辑与预期动作逻辑的关系,得到馈线自动化的测试结果。
优选的,所述基于各节点的状态分别向各节点对应的就地测试仪发送切换命令帧,包括:
基于各节点的状态计算各节点对应的波形数据;
基于各节点对应的波形数据选择与各节点对应的就地测试仪的工作模式;
将与各节点对应的就地测试仪的工作模式封装成切换命令帧并发送给各节点对应的就地检测仪;
其中,所述就地测试仪的工作模式与各节点的波形数据一一对应。
优选的,所述基于各节点的状态分别向各节点对应的就地测试仪发送切换命令帧之前,还包括:
检测预制的馈线自动化过程中是否有波形数据,当有波形数据时则将波形数据下发至各就地测试仪,并基于各就地测试仪的反馈确认下载进度;否则根据拓扑图以及所述馈线自动化过程中设置的各节点的负荷电流值和故障特征计算各节点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波形数据,并下发至各节点就地测试仪。
优选的,所述基于各被测设备的动作状态按照预制的馈线自动化过程对各节点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之后,包括:
检测各被测设备的动作状态中开关位置变化信息,当开关位置发生变化时执行S1,否则检测是否有触发故障指令;
当检测到触发故障指令时,则将所述馈线自动化过程中指定的故障点设置为生效状态,更新各节点的状态并执行S1,否则判断所述馈线自动化过程中设置的故障特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813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