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海藻附着圆柱形吊笼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0384890.6 申请日: 2020-05-09
公开(公告)号: CN111642438B 公开(公告)日: 2021-12-10
发明(设计)人: 石建高;余雯雯;王磊;黄洪亮;王越;王立群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K61/60 分类号: A01K61/60;D01F8/06;D01F1/10
代理公司: 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 31280 代理人: 赵建敏
地址: 200090 ***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海藻 附着 圆柱形 制备 方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防海藻附着圆柱形吊笼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外罩网衣制备

1)防海藻附着复合料制备

称取接枝聚胍盐的聚乙烯粒料、高密度聚乙烯粒料、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十六醇磷酸酯、聚乙二醇脂肪酸酯、表面改性铜镍合金纳米粒子预混合后倒入高速捏合锅中在572r/min-632r/min的转速下进行高速捏合27min-36min,当高速捏合锅中混合料温度升至70℃-73℃出料,获得防海藻附着复合料,

其中,高密度聚乙烯粒料熔融指数0.4g/10min-1.9g/10min,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添加量为高密度聚乙烯粒料重量的1.5%-3.0%、聚乙二醇脂肪酸酯添加量为高密度聚乙烯粒料重量的1.5‰-5‰、十六醇磷酸酯添加量为高密度聚乙烯粒料重量的0.5‰-3‰、表面改性铜镍合金纳米粒子添加量为高密度聚乙烯粒料重量的0.5%-2.0%、接枝聚胍盐的聚乙烯粒料添加量为高密度聚乙烯粒料重量的16.1%-27.8%,

所述表面改性铜镍合金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如下:将铜镍合金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二甲基酮有机溶剂中,加入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70℃下反应1h-24h后,将其洗涤,干燥得到表面改性铜镍合金纳米粒子;其中,铜镍合金纳米粒子与二甲基酮的质量体积浓度为2g/L-10g/L,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和铜镍合金纳米粒子的质量比为2:1-10:1;

2)防海藻附着丝束加工

防海藻附着复合料经双螺杆挤出机在料筒电加热区的第Ⅰ区、第Ⅱ区、第Ⅲ区、第Ⅳ区、第Ⅴ区的温控范围分别为190℃-200℃、195℃-205℃、205℃-210℃、210℃-215℃、210℃-215℃下熔融挤出造粒;上述所得粒子经单螺杆出口加装的计量泵计量后从喷丝孔熔融挤出,单螺杆挤出机在料筒电加热区的第①区、第②区、第③区、第④区、第⑤区的温控范围分别为210℃-220℃、240℃-245℃、260℃-265℃、270℃-275℃、270℃-275℃,单螺杆挤出机机头温度范围为270℃-272℃,喷丝板上喷丝孔的孔径范围为0.77mm-0.84mm、孔数范围为150孔-210孔;挤出的初生丝经10℃-40℃低温水和第一牵伸辊得到冷却和预牵伸,预牵伸丝经97.0℃-99.9℃高温第一牵伸水浴槽和90℃-110℃高温第二牵伸热风箱、再经90℃-119℃高温第三牵伸热风箱进行三次热牵伸,牵伸总倍数控制在6倍-9倍;而后经90℃-120℃恒温箱热定型后对防海藻附着丝束收卷;

3)外罩网衣加工

防海藻附着丝束经分丝机分丝为防海藻附着丝,分丝张力控制在防海藻附着丝断裂强力的2.1%-9.2%;防海藻附着丝再经整经工序后,通过经编机加工名义股数范围为17股-33股、网目大小范围为13mm-52mm、网目形状为菱形或六角形的网衣,织网用编织密度范围控制在3.2横列/10mm-4.9横列/10mm,获得具有防海藻附着功能的外罩网衣;

B、吊笼装配

根据生产所需的圆柱形吊笼直径、层高和层数,剪裁一块长方形外罩网衣,该长方形外罩网衣的长度较层高与层数的乘积再增加44cm-56cm,长方形外罩网的宽度为圆柱形吊笼直径的3.142倍,

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编织线作为圆柱形吊笼装配用缝合线、笼口收拢线和笼底边收拢线;长方形外罩网在塑料盘上作环形安装后,除作为笼底的塑料盘外,其余所有塑料盘的同一位置上留3cm-5cm距离不缝合外罩网,在笼体上形成一个侧边开口;长方形外罩网与塑料盘缝合后要求在笼具的顶部塑料盘上方预留44cm-56cm长的外罩网,长方形外罩网的上端部穿上笼口收拢线,获得防海藻附着圆柱形吊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海藻附着圆柱形吊笼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中,铜镍合金纳米粒子的粒径范围为20nm-50nm,接枝聚胍盐的聚乙烯粒料中聚胍盐的接枝率为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海藻附着圆柱形吊笼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中,防海藻附着丝束加工步骤中,所述单螺杆挤出机的长径比范围为1:32,螺杆转速为26m/min。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8489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