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红外线温度计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85327.0 | 申请日: | 2020-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212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沈必亮;王晓春;姚文亮;何一军;丁学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春辉仪表线缆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J5/00 | 分类号: | G01J5/00;G01J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9000 安徽省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线 温度计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红外线温度计,包括手柄,所述手柄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围壳,所述围壳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底板、围壳和顶板三者所围成的空腔内设置有旋转装置,所述旋转装置的下部延伸至手柄的下方,所述顶板的上端活动连接有连接板,所述旋转装置的上部贯穿顶板并与连接板的下端传动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U形板和推进装置,所述推进装置位于U形板内,所述推进装置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红外测温器。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红外线温度计,可以对红外测温器相对手柄的水平夹角和距离均做出调整,使使用者能操控红外测温器对处于狭窄位置的工业设备进行有效的、便利的测温作业,提高了实用性和适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测温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红外线温度计。
背景技术
红外测温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在产品质量控制和监测,设备在线故障诊断和安全保护以及节约能源等方面发挥了着重要作用。现有的工业用红外线温度计,用于测温的测温部与手柄之间为固定连接,这种连接方式的红外线温度计在较为宽敞的区域使用时,比较便于使用者使用,但当需要进行温度测量的工业设备处于狭窄位置时,由于测温部与手柄固定在一起,测温部不能进行转动,不能进行位置调整,使用者不能对处于狭窄位置的工业设备进行有效的、便利的测温作业,实用性和适用性低。故此,我们提出一种红外线温度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外线温度计,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红外线温度计,包括手柄,所述手柄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围壳,所述围壳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底板、围壳和顶板三者所围成的空腔内设置有旋转装置,所述旋转装置的下部延伸至手柄的下方,所述顶板的上端活动连接有连接板,所述旋转装置的上部贯穿顶板并与连接板的下端传动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U形板和推进装置,所述推进装置位于U形板内,所述推进装置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红外测温器,所述红外测温器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鱼骨,所述红外测温器的外侧面左部和外侧面右部均活动连接有一号旋钮,两个所述一号旋钮的下部均与U形板活动连接,所述围壳的外侧面左部和外侧面右部均活动连接有二号旋钮,两个所述二号旋钮的内侧面均与U形板的外侧面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板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挡条,所述挡条的后端面与U形板的前端面紧贴。
优选的,所述红外测温器的外侧面的后部由一号斜面、二号斜面和三号斜面构成,所述一号斜面和三号斜面分别位于二号斜面的左侧和右侧。
优选的,所述二号斜面上嵌套有显示屏,所述一号斜面上和三号斜面上均嵌套有用于控制显示屏的控制按钮。
优选的,所述旋转装置包括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上部穿插活动连接有齿轮架,所述转动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一号齿轮,所述一号齿轮的前侧啮合连接有二号齿轮,所述二号齿轮的前侧啮合连接有三号齿轮,所述三号齿轮的上端设置有转盘,所述转动杆的下端延伸贯穿至手柄的下端并固定连接有转轮,所述二号齿轮和三号齿轮均活动连接在齿轮架上部,所述齿轮架的下端中部与底板的上端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三号齿轮的上端面上开设有嵌槽,所述转盘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嵌在嵌槽内将三号齿轮与转盘固定连接在一起。
优选的,所述转盘活动连接在顶板内,所述转盘的上端面与顶板的上端面齐平,所述转盘的上端与连接板的下端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U形板的上端面左部和上端面右部均开设有用于限位槽,所述一号旋钮的下部活动连接在限位槽内
优选的,所述推进装置包括滑轨,所述滑轨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滑轨的上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座,两个所述滑座的上端共同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上端与红外测温器的下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滑轨的下端均与连接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的上端面与U形板的上端面齐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春辉仪表线缆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春辉仪表线缆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853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