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二氧化碳热泵的恒温供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86408.2 | 申请日: | 2020-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508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汤晓亮;熊丹;潘浩;尤军;周大农;康强;宋晓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苏净集团有限公司;苏州苏净安发空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7/02 | 分类号: | F24D17/02;F24D19/1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郭劲 |
地址: | 21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二氧化碳 恒温 供水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采用二氧化碳热泵的恒温供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其包括一次侧回路和具有进水口、出水口的二次侧供水管路、设置在所述一次侧回路中的热泵热水机和设置在所述一次侧回路和二次侧供水管路之间的换热器,由于本发明通过回水温度传感器检测水温和多个回水水箱温度传感器,即使第一换热管流出的回水温度出现波动,也能将回水输入温度接近的回水箱部位,使得回水水箱的水始终保持稳定分层状态,避免了自回水水箱送入热泵热水机的水流出现水温波动,从而实现恒温供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二氧化碳热泵的恒温供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热泵热水机用于二次换热系统时,其一次侧的回水温度受二次侧水温和流量变化影响较大,如果直接将一次侧回水引入热泵热水机再加热,由于一次侧回水温度的变化容易导致出水温度发生震荡,系统不稳定;而且热泵系统能效受气冷器侧进水温度的影响较大,当气冷器侧进水温度过高时,排气温度和排气压力过高,压缩机负荷大容易过载,系统能效衰减明显,系统稳定性受到一定影响。
因此,目前需要一种采用二氧化碳热泵的恒温供水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二氧化碳热泵的恒温供水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采用二氧化碳热泵的恒温供水系统,其包括一次侧回路和具有进水口、出水口的二次侧供水管路、设置在所述一次侧回路中的热泵热水机和设置在所述一次侧回路和二次侧供水管路之间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相互换热设置的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设置在所述一次侧回路中,所述第二换热管设置在所述二次侧供水管路中,所述一次侧回路和所述二次侧供水管路通过所述换热器相换热连接,所述一次侧回路还包括至少一个竖直设置的回水水箱,所述回水水箱的底部设置有连通所述热泵热水机的回水出口,所述回水水箱的侧部在竖直方向依次设置有多个连接所述换热器所述回水入口,每个所述回水入口上设置有回水阀,所述回水水箱上设置有多个检测所述回水水箱内对应每个所述回水入口高度的水温的回水水箱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出口处设置有检测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出口的水温的回水温度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回水出口自所述回水水箱的底部向所述回水水箱的顶部依次均匀分布。
优选地,所述一次侧回路还包括供水水箱,所述供水水箱的上部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热泵热水机的出口和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入口。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供水水箱的下部与所述回水水箱的上部通过水管相互连通设置。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供水水箱的出口端设置有供水温度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回水出口与所述热泵热水机之间设置有一次侧供水泵。
优选地,所述一次侧回路中还设置有一次侧循环泵,所述一次侧循环泵设置在所述供水水箱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入口之间。
优选地,所述二次侧供水管路的出口端和出口端分别设置有二次侧进水温度传感器和二次侧出水温度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回水水箱的底部设置有补水口。
一种采用二氧化碳热泵的恒温供水系统的控制方法,其采用上述的恒温供水系统,通过所述回水温度传感器检测第一换热管的出口的水温,以及通过多个回水水箱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回水水箱不同高度的水温,打开与所述回水温度传感器说所检测到的水温接近的所述回水水箱温度传感器对应的回水阀进行回水。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由于本发明通过回水温度传感器检测水温和多个回水水箱温度传感器,即使第一换热管流出的回水温度出现波动,也能将回水输入温度接近的回水箱部位,使得回水水箱的水始终保持稳定分层状态,避免了自回水水箱送入热泵热水机的水流出现水温波动,从而实现恒温供水。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苏净集团有限公司;苏州苏净安发空调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苏净集团有限公司;苏州苏净安发空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864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