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理含氰尾矿渣的修复剂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89236.4 | 申请日: | 2020-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04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郭亮;章胜华;徐潮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澄宇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N1/16;C12N1/20;B09B3/60;C12R1/645;C12R1/40;C12R1/69;B09B101/5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4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理 尾矿 修复 | ||
本发明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治理含氰尾矿渣的修复剂,其包括载体、粘红酵母、恶臭假单胞菌和米曲霉。本发明修复剂使用微生物和载体配伍而成,环境友好性强,不会产生二次污染,能够快速去除黄金尾矿渣的氰化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治理含氰尾矿渣的修复剂。
背景技术
矿石提取黄金精矿后所排出的废渣即为黄金尾矿。黄金生产一般采用氰化提金法,导致尾矿也残留一定量的氰,而氰化物属于剧毒物质,限制了尾矿的利用。库存方式占用大量的土地,污染地表水。高温焚烧法可以使有机物氧化分解,但是该方法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并且设备投资大、能耗高,企业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难以推广使用。也有部分企业将尾矿渣制备成建筑材料,例如文献1:中国专利CN103319132A公开了一种利用尾矿渣生产混凝土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筛选和煅烧工艺来处理尾矿渣,与水泥、粗砂等材料混合制备成混凝土,该方法经济环保,适合危害性较小的矿渣,而对于重金属矿渣、黄金矿渣,一般不直接用作制备建筑材料,以避免产生二次污染。微生物修复法属于原位修复技术,具备修复成本低、不存在二次污染等优点,现有技术中已经有部分研究成果。
文献2:CN 108220197 A,公开了一种黄金尾矿渣微生物复合处理应用方法,属于道路工程领域。该方法将巴氏芽孢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或巨大芽孢杆菌中的一种或几种配合使用。利用巴氏芽孢杆菌在黄金尾矿渣的孔隙中沉积生成碳酸钙结晶,提高其力学性能和稳定性,固定尾矿渣中的重金属和贵金属离子;利用枯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或巨大芽孢杆菌分解黄金尾矿渣中的氰化物;通过该方法可以使得矿渣中所含的氰化物由初始的423mg/kg在30天后降到4.84mg/kg。
文献3:CN 105057314 A,公开了一种含氰尾矿渣原位生物修复处理方法。含氰尾矿渣经除杂碎磨后,与土壤和粉碎的秸秆一起混合,喷洒无机盐溶液调节尾矿渣的含水率和pH 值,然后进行含氰菌种的接种,降氰菌群为荧光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施氏假单胞菌、诺卡氏菌和芽孢杆菌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再置入曝气系统进行通风处理。通过该方法可以使得矿渣中所含的氰化物由初始的413mg/kg在30天后降到4.36mg/kg。
但是上述文献公开的方法并没有公开具体的菌株组合方式,不同菌株组合方式可能会产生竞争拮抗作用,即使不产生拮抗竞争关系,其效果差异也较大,该方法只是列举了多种不同的菌属之间可以组合,并没有列举具体的菌株,也没有具体的组合方式,该笼统的技术方案较为含糊,企业难以进行规模化有效实施。
文献4:CN 107509915 A,公开了一种降低木薯渣氰化物含量的方法,将酵母菌与雅致放射毛霉按照体积比为1-5:1-3混合得到混合菌液,接着将10-20mL的混合菌液与180-250g木薯渣混合,于25-31℃下进行发酵48-96h;但是该方法仅能够降解10mg/kg较低氰化物含量的木薯渣,无法应用于氰化物浓度高、营养条件苛刻的尾矿渣。
文献5:沸石固定化细胞降解氰化物的实验研究,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5年,将产碱杆菌固定于沸石上,实验室条件下,应用于降解含有氰化物的废水。该方法处于实验室阶段,仅适用于修复氰化物废水,对含有氰化物的尾矿渣修复效果较差,主要原因是,液体和固体的微生物修复环境差异较大,而且尾矿渣中的营养条件较为苛刻。
如何对尾矿渣氰化物进行快速彻底的生物降解是我们亟待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在生物降解中,选择合适的微生物尤其重要,通常单一微生物难以实现,需要根据微生物之间的性质筛选合适的微生物进行配伍,并且通过具体的试验来验证配伍关系,以达到共生协同的技术效果。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理含氰尾矿渣的修复剂,该修复剂采用生物降解,环境友好性强,不会产生二次污染,能够快速去除黄金尾矿渣的氰化物。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澄宇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澄宇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892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