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变径圆棒轧钢的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89369.1 | 申请日: | 2020-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959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赵小军;徐书成;龚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联峰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37/74 | 分类号: | B21B37/74;B21B37/56;B21C1/20;B21D22/20;B21D37/16;C21D8/06;C23G3/00;C21D1/42 |
代理公司: | 南京智造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82 | 代理人: | 杜丹 |
地址: | 21562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径圆棒 轧钢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径圆棒轧钢的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选料:根据客户需要选用相应材质钢坯;热轧:将步骤1中的钢坯进行热轧,热轧后棒料经过冷却后进入步骤3;冷拉:将经热轧后的棒料进行冷拉,经冷拉后的棒料直径为最终产品的最大直径;局部拉伸:将经冷拉的棒料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局部拉伸;均热处理:经过局部拉伸后棒料输送至均热炉内进行均热处理;出料:均热处理后进行自然冷却,冷却尺寸修正后打包出料。本发明能够能够根据客户的要求在同一根棒料上轧制不同直径的棒料,能够提供个性化的订制,并且能够减少后期的机加工的工作量避免资源的浪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棒材轧制的生产方法,特别涉及一种能够在同一根棒料上轧制不同直径的变径圆棒轧钢的生产方法,属于轧钢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轧钢,在旋转的轧辊间改变钢锭,钢坯形状的压力加工过程叫轧钢。轧钢的目的与其他压力加工一样,一方面是为了得到需要的形状,例如:钢板,带钢,线材以及各种型钢等;另一方面是为了改善钢的内部质量,我们常见的汽车板、桥梁钢、锅炉钢、管线钢、螺纹钢、钢筋、电工硅钢、镀锌板、镀锡板,包括火车轮都是通过轧钢工艺加工出来的。
按生产工艺圆钢分为热轧、锻制和冷拉三种,但是无论哪种加工工艺生产出来的棒材都是同一个尺寸。对于直径大于25毫米的圆钢称为圆棒或棒材,主要用于制造机械零件、无缝钢管的管坯等。在机械制造时这类圆棒通常会被加工成不同直径的轴类零件,对于同一根轴上有两个直径或两个以上的直径的情况通常做法是机械加工;对于直径相关较大的情况下增加了机械加工的工作量,同时产生大量铁屑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根据圆棒的用途需要在同一根棒料上轧制不同直径的变径圆棒,但是传统的轧钢工艺无法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轧制出变径圆棒。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的轧钢工艺无法轧制出变径圆棒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在同一根棒料上轧制不同直径的变径圆棒轧钢的生产方法。
技术方案:一种变径圆棒轧钢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料:根据客户需要选用相应材质钢坯;
2)热轧:将步骤1中的钢坯进行热轧,热轧后棒料经过冷却后进入步骤3;
3)冷拉:将经热轧后的棒料进行冷拉,经冷拉后的棒料直径为最终产品的最大直径;
4)局部拉伸:将经冷拉的棒料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局部拉伸;
5)均热处理:经过局部拉伸后棒料输送至均热炉内进行均热处理;
6)出料:均热处理后进行自然冷却,冷却尺寸修正后打包出料。
本发明能够能够根据客户的要求在同一根棒料上轧制不同直径的棒料,能够提供个性化的订制,并且能够减少后期的机加工的工作量避免资源的浪费。
优选项,所述步骤2中热轧过程中开轧温度控制在合金相图中固相线温度的80%,而终轧温度的控制在合金的再结晶温度以上。
优选项,所述步骤2中热轧分为初期轧制阶段、中间轧制阶段和最终轧制阶段,所述初期轧制阶段的加工率为5%-10%,所述中间轧制阶段的加工率为50%-70%,最张轧制阶段为的加工率为15%-20%。
优选项,所述步骤3中的冷拉工艺包括轧头、酸洗去除氧化皮、冷拔和矫直,所述酸洗时酸洗温度控制为50-70℃,酸洗时间为40-60min,酸液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氢氟酸6%,硝酸12%,余量为水,以上各组分之和为100%。
优选项,所述步骤4中局部拉伸的方法为通过输送机构将棒料的适当位置输送至感应加热装置进行局部加热,经过加热后进行局部拉伸。
优选项,所述感应加热装置根据棒料的直径控制加热频率在15000-80000HZ,加热功率在15-250KW。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联峰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联峰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893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