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事项关联网络的政务主题事项联办方法与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91288.5 | 申请日: | 2020-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948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1 |
发明(设计)人: | 刘峤;蓝天;雷吉成;吴祖峰;孙建强;王钇翔;慕通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中电科大数据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6/2458 | 分类号: | G06F16/2458;G06F16/248;G06F16/28 |
代理公司: | 电子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51203 | 代理人: | 邹裕蓉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事项 关联 网络 政务 主题 联办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事项关联网络的政务主题事项联办方法,包括:1)构建政务事项知识库;2)构建部门关联网络;3)划分部门虚拟社团;4)构建事项关联网络;5)挖掘主题事项;6)主题事项联办优化。本发明充分考虑了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联关系的强弱,对政府部门进行关联性聚类,提高部门间的合作联系,并为部门联合办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关联关系紧密的部门虚拟社团内挖掘主题事项,并生成主题事项输出,有效提升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处理技术,特别涉及联办事项识别技术。
背景技术
政务事项泛指各地政府的行政服务。主题事项指具有较高的关联性的政务事项,如主要目标相同或相近。而事项联办是指将多个原本独立分开的事项进行联合办理,统一进行材料接收,后台办理,窗口出件。事项联办的意义在于,用户到政府要办理的政务事项,通常会涉及到多个子事项,而这些事项虽有逻辑联系,但物理上却相互独立,将一件完整的事情拆分成多件小事,导致用户在办理过程中容易出错和多次跑腿。
在国家发文促进“部门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孤岛,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开展“一件事联办”建设,即对相关职能部门业务进行整合,对办理目标事项涉及的多个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集成业务流程,在政务服务大厅等地设立综合受理窗口,统一受理相关办理事项,一次性收取所需全部材料,进行一次性录入、自动分发各相关部门,实现信息化技术支撑的“一窗受理、并行办理”。
现有开展的“一件事联办”建设多基于常识或生活经验,如小孩出生时需要办理一系列的登记注册,因此全国多数地区开展出生一件事多证联办,在设有产科的医院出生且符合省内落户、参保登记等政策的新生儿,均可在医院或行政服务中心一次性办理预防接种、出生医学证明、落户、参保登记、社保卡申领等出生事项。
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的持续推进,各地区政府均响应号召,开展深入优化政务服务流程,主要通过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证明等措施,不断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改善民生。
当前提出一种可行的事项联办的方式是,将同类型的事项归类到一起,然后依据事项之间的关联度,剔除关联度不高的事项,将剩下的事项建立起联办。比如,关于开办餐厅,将市场监管局、卫生健康委、消防总队等部门与开办餐厅业务相关的事项全部收集起来,由政务人员人工筛选出用户开办餐厅时必要的流程事项,由此开展一件事联办。
在各省事项联办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多基于生活经验、常识及政务人员受理事项积累下来的经验,以人工的方式,手动寻找可联办的事项。办事人员需要面对海量的事项数据、部门数据、材料数据以及历史办理数据,通过合理考虑事项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从中筛选出合适的事项集合作为联合办公的试点对象。
由于现有的方法大多主要依靠人力实现,需要耗费大量劳力,大大增加办公时间,特别是面对日益增长的电子政务数据,仅依靠人工分析挖掘,以人力实现事项之间联合办理,难以挖掘出完整的主题事项关联关系,且现有的“一件事”多缺少相应的理论依据支撑,费时费力难以形成自动化流程,且构建出来的联办事项数量有限。
传统的政务事项复杂且分散,办事群众办理目标事项通常会涉及以下问题:群众不知办理目标事项需要办几张许可证、涉及哪些职能部门、部门之间的先后申请顺序是怎样的、每个部门许可办理的标准条件有哪些等;在办理过程中某些材料需要重复提交,政府部门需要重复审核。这些问题均会导致办理群众办理事项时多次跑腿,耗时且浪费资源。因此不少政府部门已经开展了“一件事联办”建设,即多件事项在一个窗口一次性受理,其主要目的是为不熟悉业务的群众降低办理复杂度,提高政府服务部门的办事效率。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更合理、清晰的事项联办构建方法,深入挖掘可进行联办的事项,使得政府部门能够对内部政务事项展开合理、有效地“一件事联办”建设,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中电科大数据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电子科技大学;中电科大数据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912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