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固体接触式聚合物薄膜铜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制备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91575.6 | 申请日: | 2020-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796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5 |
发明(设计)人: | 秦伟;王俊豪;梁荣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7/333 | 分类号: | G01N27/333;C09D127/06;C09D7/62;C09D7/63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李颖 |
地址: | 26400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体 接触 聚合物 薄膜 离子 选择性 电极 制备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重金属铜离子的检测,具体地说是一种固体接触式聚合物薄膜铜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制备及其应用。电极基体底部依次为离子‑电子传导层和2.5‑10微米厚的聚合物敏感膜;其中,离子‑电子传导层为有序介孔碳。本发明电极可有效抑制主离子由膜界面层往膜本体中的扩散作用,使主离子更多的在膜表面积累,从而增强电位响应信号,达到降低电极检出限、提高灵敏度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重金属铜离子的检测,具体地说是一种固体接触式聚合物薄膜铜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制备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传统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检出限难以低于微摩尔浓度数量级,同时电极的响应模式与两种过程有关:第一种发生在水相,即溶液中的待测离子(主离子)向电极膜表面的扩散;第二种过程发生在膜相,即电极膜表面的主离子向膜内部的扩散。根据电极电位理论,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定量基于液膜界面间的电位响应,只有聚集在液膜界面处的主离子才会产生电位响应信号,所以提高主离子在水相扩散层中的扩散速率或者降低在膜相扩散层中的扩散速率,均将显著提高检测灵敏度。通常使用的聚合物敏感度厚度达200微米,而液膜界面的扩散层厚度为5-20微米,当主离子由待测溶液扩散到敏感膜表面后会继续往本体中扩散,影响电极检测灵敏度。基于非对称性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技术将亲酯性的离子交换剂层直接涂于聚合物膜基表面,从而减少或消除电极膜表面主离子向膜内部的扩散,从而提高电极的检测灵敏度,降低检出限。但是,涂在膜表面的离子交换剂会随时间的延长由膜表面逐渐溶解渗漏到膜内部,影响电极寿命,对抑制主离子由膜表面往膜内部的扩散作用降低,使主离子富集在膜表面层的作用减弱。
本发明有效弥补了非对称膜技术的不足,通过将聚合物敏感膜的厚度减小至液膜界面扩散层厚度,有效抑制了电极膜表面主离子向膜内部的扩散,提高了电极检测灵敏度,降低检出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体接触式聚合物薄膜铜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制备及其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固体接触式聚合物薄膜铜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制备方法,电极底部附有敏感膜,电极基体底部依次为离子-电子传导层和2.5-10微米厚的聚合物敏感膜;其中,离子-电子传导层为有序介孔碳。
进一步的说,将有序介孔碳材料分散于有机溶剂中,形成终浓度为1-3mg/mL的分散液,而后将分散液滴于电极基体表面形成离子-电子传导层,干燥后于其表面滴涂聚合物敏感膜溶液干燥后形成2.5-10微米厚的聚合物敏感膜,即形成固体接触式聚合物薄膜铜离子选择性电极。
上述本发明电极中将聚合物敏感膜的厚度由200微米减小至液膜界面扩散层厚度2.5-10微米,以及离子-电子传导层中有序介孔碳材料分散液中其有效含量,进而有效抑制了主离子由膜界面层往膜本体中的扩散作用,使主离子更多的在膜表面积累,从而增强电位响应信号,达到降低电极检出限、提高灵敏度的目的;并且所得电极具有最强的电位稳定性、最低的检出限性能。
所述离子-电子传导层制备为:称取有序介孔碳材料分散于有机溶剂中,并超声处理1h,而后量取有序介孔碳分散液滴于玻碳电极表面,在红外灯下烤干备用。
所述聚合物敏感膜溶液为称取1wt%铜离子载体(ETH 1062),1wt%四(3,5-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钠(NaTFPB),33wt%聚氯乙烯(PVC),65wt%邻-硝基苯辛醚(o-NPOE),溶于四氢呋喃(THF)中,搅拌2h,搅拌后经四氢呋喃稀释,待用。
所述有机溶剂可相同或不同的选自四氢呋喃、乙醇、二氯甲烷、三氯甲烷、N,N-二甲基甲酰胺中的一种或几种。
一种所述的方法制备所得电极的应用,所述电极在检测铜离子中的应用。
所述电极在检测样品中0.56-2.5nM的重金属铜离子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915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