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航天器三超相互制约与耦合的姿态控制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93990.5 | 申请日: | 2020-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819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发明(设计)人: | 汤亮;袁利;关新;王有懿;姚宁;宗红;冯骁;郝仁剑;张科备;郭子熙;刘昊;龚立纲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5D1/08 | 分类号: | G05D1/08;G06F30/23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马全亮 |
地址: | 10008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航天器 相互 制约 耦合 姿态 控制 方法 系统 | ||
1.基于航天器三超相互制约与耦合的姿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建立引入二级控制后的控制模型;
(2)对空间结构的载荷和星体分别建立有限元模型;
(3)使用有限元模型给出的系数矩阵,分别建立载荷和星体的动力学方程,计算载荷和星体的模态集,并将载荷和星体的动力学方程变换至各自的模态空间;
(4)由载荷、星体的模态空间动力学方程和主动指向超静平台动力学方程,建立三超平台动力学方程;
(5)根据实际控制作用和被控量得到变换矩阵,对三超平台动力学方程进行输入输出变换,得到以物理坐标为输入、输出的状态空间方程;
(6)根据步骤(5)得到的状态空间方程得到控制律,进而实现航天器的在轨姿态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航天器三超相互制约与耦合的姿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引入二级控制后的控制模型,具体为:将载荷作为被控对象的二级控制,扩维状态量和输入输出量,获得线载荷控制回路,通过引入二级控制实现载荷和星体的控制;
引入二级控制后的控制模型为
m1+m2=m
其中,m为整星质量惯量,x为整星控制模型的状态变量,u为整星控制输入,f(x)为执行机构环节的非线性影响;m1,m2分别为引入二级控制后卫星平台与载荷的惯量,x1,x2为新的状态变量,u1,u2为新的控制输入,f1(x1),f2(x2)为新的高阶或非线性项;d12为星体与载荷间连接环节的被动力,K是输出的转换系数;是x对时间的导数,为x对时间的二阶导数,x可以为任意矢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航天器三超相互制约与耦合的姿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空间结构包括载荷和星体两部分,星体包括安装于星体的挠性附件,即太阳帆板和天线;星体与载荷之间的主动指向超静平台为六自由度并联平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航天器三超相互制约与耦合的姿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有限元法的载荷动力学方程具体为
x(1)为载荷各个节点位移组成的列阵,x(1)为n(1)×1节点位移向量,节点个数为n(1)/6,n(1)为载荷自由度数,M(1)为载荷的质量阵,D(1)为载荷的阻尼阵,G(1)为载荷的陀螺阵,K(1)为载荷的刚度阵;其中,M(1)为对称正定矩阵,反映载荷的质量特性;G(1)为反对称矩阵,反映载荷上安装的高速转动部件产生的陀螺效应;K(1)、D(1)分别反映了载荷的刚度、阻尼特性,二者均为半正定矩阵;为主动指向超静平台对载荷的作用力向量,为载荷质心节点的控制力向量,w(1)为扰振力向量,与分别为和w(1)的输入变换矩阵,反映了载荷输入点的位置并包含了相关的坐标变换信息,
其中,0m×n为m×n维0矩阵,其中m和n可以为任意正整数;In×n为n×n维单位矩阵,其中n可以为任意正整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航天器三超相互制约与耦合的姿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载荷的模态集为
其中,为载荷的约束模态矩阵,为载荷的自由模态矩阵;
载荷模态空间中的动力学方程写为:
其中,q(1)是载荷的模态坐标列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未经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9399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