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板坯连铸吹氩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94783.1 | 申请日: | 2020-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457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马文俊;朱克然;陈斌;龚坚;黄福祥;李海波;高攀;刘道正;陈建光;赵彦伟;刘国梁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1/117 | 分类号: | B22D11/117;B22D11/18;B22D2/00;C22C38/02;C22C38/04;C22C38/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房德权 |
地址: | 10004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板坯连铸吹氩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板坯连铸吹氩的方法,包括:预热氩气至300~800℃;在板坯连铸过程中,分别向塞棒、中间包上水口和结晶器浸入式水口吹入所述预热氩气,并对所述预热氩气的温度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分别调整所述塞棒、中间包上水口和结晶器浸入式水口的氩气流量;所述氩气流量为1~7NL/min。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板坯连铸吹氩的装置,包括:加热管路,用于预热氩气;塞棒吹氩支管,用于向塞棒输送氩气;中间包上水口吹氩支管,用于向中间包输送氩气;结晶器浸入式水口吹氩支管,用于输送氩气;所述加热管路预埋在中间包盖本体内。铸坯内的夹杂物面积比降低5~10ppm,结晶器液面波动±3以内的比例提高5~15%。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铁冶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板坯连铸吹氩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板坯连铸过程中在塞棒棒头、中间包上水口以及结晶器浸入式水口内壁均会吹入惰性气体—氩气,其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1)防止钢液中的夹杂物在塞棒棒头、中间包上水口和结晶器浸入式水口内壁粘附、聚集,形成堵塞;2)同时细小的氩气泡在钢液上浮过程中会捕捉夹杂物,起到净化钢液的作用。氩气是一种惰性气体,吹入钢液内既不参加化学反应,也不溶解,纯氩内含氢、氮、氧等量很少,可以认为吹入钢液内的氩气泡对于溶解在钢液内的气体来说就像一个小的真空室,在这个小气泡内其他气体的分压力几乎为零。钢水中的气体、夹杂物等不断向氩气泡内扩散、碰撞粘附,随氩气泡逸出而去除。
传统工艺中常温氩气通过输送管路直接吹入塞棒棒头、中间包上水口以及结晶器浸入式水口内壁,常温氩气泡在钢液温度(1530-1600℃)下体积迅速膨胀6-10倍,体积膨胀过程中气泡又会相互碰撞,导致单个气泡的体积进一步增大,大气泡在上浮过程中对钢液夹杂物的吸附去除效果有限,同时大气泡在穿过结晶器表面保护渣和钢液界面时,容易引起液面波动,导致卷渣。
因此,如何更好地去除细小夹杂物的去除效果同时降低由于吹氩引起的结晶器液面波动一直是冶金工作者研究的关键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板坯连铸吹氩的方法及装置,铸坯内的夹杂物面积比降低5~ 10ppm,结晶器液面波动±3以内的比例提高5~15%,高端汽车外板降级率减少10~30%。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板坯连铸吹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预热氩气至300~800℃;
在板坯连铸过程中,分别向塞棒、中间包上水口和结晶器浸入式水口吹入所述预热氩气,并对所述预热氩气的温度进行监测;
根据监测结果,分别调整所述塞棒、中间包上水口和结晶器浸入式水口的氩气流量;所述氩气流量为1~7NL/min。
进一步地,所述预热氩气的方法为:将预埋在中间包盖本体内的加热管路的入口通过快换接头接入氩气供气管路,所述加热管路中的氩气在中间包烘烤过程中和钢液浇注过程中利用辐射热进行加热。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测量后的氩气温度动态控制氩气流量具体为:
当氩气预热温度为300~500℃,所述塞棒、中间包上水口、结晶器浸入式水口分别吹入的氩气流量为1~3、1~3、1~2NL/min;
当氩气预热温度为500~700℃,所述塞棒、中间包上水口、结晶器浸入式水口分别吹入的氩气流量为3~4.5、3~5、2~3NL/min;
当氩气预热温度为700~800℃,所述塞棒、中间包上水口、结晶器浸入式水口分别吹入的氩气流量为4.5~5.5、5~7、3~4NL/min。
进一步地,所述氩气预热温度每5~10分钟检测一次,并根据测量后的氩气温度动态控制氩气流量。
进一步地,该方法适用于40~80吨的中间包。适用于连铸机拉速在0.8~1.7m/min的所有钢种和连铸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首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947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