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干热岩勘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94993.0 | 申请日: | 2020-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380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付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G01V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李飞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干热岩 勘探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提供一种干热岩勘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采集勘探区域的地震纵横波数据;基于所述地震纵横波数据以及所述勘探区域的已有钻井数据和测井数据建立地震正反演模拟初始地质模型;基于所述地震正反演模拟初始地质模型进行叠前/叠后数据反演和纵横波联合反演,基于所述叠前/叠后数据反演和所述纵横波联合反演的结果获得地震属性数据;基于所述地震属性数据和深部干热岩热储的储能特性,确定深部干热岩高温区域的深部干热岩热储表征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从而提高了地震勘探技术在进行高温干热岩勘探时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干热岩勘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地热能由于清洁、运行稳定和空间分布广泛,已成为世界各国重点研究开发的新能源。按地热储集层/体的富水程度和孔渗条件,地热资源可分为水热型和干热岩型。目前,全球主要利用水热型地热资源,但其仅占地热资源的极小部分。干热岩是极少含水或不含水的高温岩体,地下3-10km范围内干热岩资源量相当于全球所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所蕴藏能量的30倍,是目前世界各国重点研究开发的清洁能源。干热岩地热资源勘探开发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发现和评价适宜开发的高品质干热岩体。目前深部干热岩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正处于试验探索阶段,仅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少数发达国家具有丰富的干热岩探测经验,并建有相应的开发示范场地,发展了较完备的干热岩勘查与开发技术体系,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我国深部干热岩勘探开发起步较晚,目前,在技术水平、工程实践和研发资金投入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提高,并在部分地区取得一定的突破,且初步形成了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体系,例如基于大吨位低频可控震源地震纵波勘探技术取得了一定突破,阵列时频域电磁数据测量、高精度重磁数据的综合解释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但仍存在干热岩勘探结果精确度较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干热岩勘探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干热岩勘探结果精确度较低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干热岩勘探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采集勘探区域的地震纵横波数据;基于所述地震纵横波数据以及所述勘探区域的已有钻井数据和测井数据建立地震正反演模拟初始地质模型;基于所述地震正反演模拟初始地质模型进行叠前/叠后数据反演和纵横波联合反演,基于所述叠前/叠后数据反演和所述纵横波联合反演的结果获得地震属性数据;基于所述地震属性数据和深部干热岩热储的储能特性,确定深部干热岩高温区域的深部干热岩热储表征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通过已有钻井数据和测井数据建立地震正反演模拟初始地质模型,使干热岩地震波勘探中地震正反演模拟初始地质模型更加贴合实际地质情况,从而提高了干热岩地震勘探的准确性,并通过叠前/叠后数据反演和纵横波联合反演的结果获得地震属性数据,使干热岩地震勘探能够获得更多的干热岩细节属性数据,提高了干热岩地震波勘探的整体准确性。
可选地,在所述确定深部干热岩高温区域的深部干热岩热储表征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基于岩芯数据、所述钻井数据和所述测井数据建立一维井模型;基于所述深部干热岩热储的几何特性进行干热岩体的构造解释和结构解释,获得所述深部干热岩热储的构造解释结果和内部软弱结构面刻画结果;基于所述构造解释结果和所述内部软弱结构面刻画结果,在所述一维井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深部热储地层格架模型;基于所述深部干热岩热储表征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所述地震属性数据,建立深部热储三维地质属性模型,所述深部热储三维地质属性模型用于实现空间网格剖分、内插与外推处理,以表征所述深部干热岩热储表征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结合岩芯数据、钻井数据和测井数据进行一维井模型建立,并基于该一维井模型进行干热岩构造、结构解释并建立热储地层格架模型,综合空间分布特征和地震属性数据深部热储三维地质属性模型,实现了干热岩的结构、属性等多方数据融合,使三维地质属性模型能够更好地体现干热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属性数据,从而提高了模型精确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未经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949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