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茶叶摊放萎调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96083.6 | 申请日: | 2020-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873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董春旺;江用文;阎巍;朱雪松;黄春池;杨艳芹;李佳;安霆;杨崇山;刘中原;袁海波;邓余良;滑金杰;王近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驰春机械(厦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8 | 代理人: | 戚东升 |
地址: | 31000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茶叶 摊放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智能茶叶摊放萎调设备,包括萎调槽和水分检测装置,萎调槽包括槽体、萎调网板和导风板,槽体一端设有进风孔,导风板和萎调网板皆设置在槽体中,导风板倾斜设置在萎调网板下方且倾斜角度可调,导风板包括基板和在基板上的多个弧形导流片,导流片调控风向使得槽体内气流均匀,萎调网板用于摊放茶叶,水分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茶叶的水分含量。采用本发明的智能茶叶摊放萎调设备,导风板可调控风向使得槽内气流均匀,操作方便,节省了劳动力,提升了萎凋的均匀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了萎凋的均匀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茶叶摊放萎调设备。
背景技术
萎凋是红茶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是将采下的鲜叶进行薄摊,散失部分水分的工艺处理过程直接影响后续工序的正常进行以及最终的茶叶品质质量。目前主要的萎凋方法有三种:自然萎凋、日光萎凋和温控萎凋。
自然萎凋在正常天气和良好的操作下,萎凋质量较好;日光萎凋速度快,但在中午前后,萎凋易发生芽尖、叶缘焦枯,叶子红变、萎凋不均等缺陷,这两种方法易受环境条件制约,且时常要翻拌,对人工的依赖度高,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
温控萎凋是指在一定控温控湿设备的辅助下进行萎凋,具有不受天气的限制,节约厂房面积,节省劳动力,实现了萎凋时间可控,能够进行全天候萎凋等优点,如果操作技术掌握的好,萎凋质量可与自然萎凋媲美,成为目前广泛使用的萎凋方式。
国内绝大多数茶企开始涉及红茶的萎凋设备,主要有萎凋槽,萎凋室和萎凋机,因为萎凋槽价格便宜,所需空间小,被大量推广使用,但是也存在以下缺点:
1)作业空间内,不同区域存在风速、温度不均匀,造成萎凋品质不一致,存在能源浪费。
2)在收集萎凋后的茶叶时同样需要人工将茶叶倾倒在收集容器内,需要耗费人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茶叶摊放萎调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茶叶摊放萎调设备,包括萎调槽和水分检测装置,萎调槽包括槽体、萎调网板和导风板,槽体一端设有进风孔,导风板和萎调网板皆设置在槽体中,导风板倾斜设置在萎调网板下方且倾斜角度可调,导风板包括基板和在基板上的多个弧形导流片,导流片调控风向使得槽体内气流均匀,萎调网板用于摊放茶叶,水分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茶鲜叶、萎凋叶的水分含量。
进一步的,基板上沿长度方向设有两排对称的导流片,位于同一排的每两个相邻导流片之间的间距相同,各导流片的弧度沿远离进风孔方向逐渐减小,导流片的弧形内侧面朝向进风孔。
进一步的,两排导流片之间的距离为200mm。
进一步的,基板的靠近进风孔的一端与槽体底部进行枢接连接,基板底部设有一基板支撑气缸,该基板支撑气缸控制导风板的倾斜角度以改变导流片的角度,进而改变槽体内的风向和风速。
进一步的,导风板相对水平面的最大倾斜角度不超过30°。
进一步的,槽体一端设有开口,开口处设有活动门,萎调网板的靠近活动门的一端与槽体进行枢接连接,萎调网板底部设有网板支撑气缸,网板支撑气缸能使萎调网板倾斜,从而使茶叶朝开口处下落。
进一步的,进风孔连接有热风机,热风机为槽体鼓入热风。
进一步的,水分检测装置包括移动组件、水分检测仪和距离传感器,水分检测仪和距离传感器设置在移动组件上并位于萎调槽上方,移动组件带动水分检测仪和距离传感器沿萎调槽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移动。
进一步的,移动组件包括龙门支架、平移机构以及升降机构,平移机构设置在龙门支架的横梁上,水分检测仪和距离传感器固定在升降机构上,升降机构连接在平移机构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驰春机械(厦门)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驰春机械(厦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960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