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产L-缬氨酸的重组微生物及构建方法、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01422.5 | 申请日: | 2020-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786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张学礼;郭恒华;刘萍萍;张冬竹;唐金磊;韩成秀;唐思青;刘树蓬;马延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90 | 分类号: | C12N15/90;C12N1/21;C12P13/08;C12R1/19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23113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产 缬氨酸 重组 微生物 构建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生产L‑缬氨酸的重组微生物的构建方法,通过向微生物中导入乙酰羟酸异构还原酶基因和/或氨基酸脱氢酶基因,同时增强乙酰羟基还原异构酶和氨基酸脱氢酶的活性,能够提高大肠杆菌生产L‑缬氨酸的产量和转化率,且可实现一步法厌氧发酵L‑缬氨酸。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产L-缬氨酸的重组微生物的构建方法,所述构建方法 获得的重组微生物,具体是重组大肠杆菌,以及通过发酵法生产L-缬氨 酸的方法。
背景技术
L-缬氨酸作为三大支链氨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BCAA) 的一种,属于必需氨基酸,在人和动物中不能合成,只能通过从外界补 充获得。目前,L-缬氨酸被广泛用于食品和医药领域,主要包括食品添 加剂、营养增补液及风味剂等;广泛用于化妆品制备、以及用作抗生素 或者除草剂前体等;另外,随着对饲料质量和配比需求的提高,在未来L-缬氨酸在饲料添加剂行业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未来市场具有极大的潜力。微生物细胞可以直接合成L-缬氨酸,但胞内 大量反馈抑制等调控网络极大地限制了野生细胞的生产能力。要想获得 能够高效生产L-缬氨酸的发酵菌株,必须有效解除微生物细胞这些自我 调节机制。目前,世界范围内L-缬氨酸主要通过发酵法生产获得。用于发酵的生产菌株多通过诱变而来,出发菌株主要包括谷氨酸棒杆菌、黄 色短杆菌、黄色短杆菌等。陈宁等以黄色短杆菌为出发菌株,使用原生 质体紫外诱变并结合DES化学诱变的策略,筛选获得了一株L-缬氨酸 高产菌TV2564。但是,传统诱变获得的菌株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并且 遗传背景不清晰,副产物多,并且不容易进一步通过改造获得更加高产 的菌株。
近年来,随着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的迅速发展,通过遗传改造获 得能够高效生产L-缬氨酸、遗传背景清晰、且易于培养的重组工程菌株 应运而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SangYup Lee课题组2007年从大肠杆菌 W3110出发,结合理性代谢工程、转录组分析和遗传改造、以及基因敲 除等手段获得了一株能够生产L-缬氨酸的工程菌。该菌株在好氧条件下批式培养(batch culture)可以生产缬氨酸但其培养过程中需要持续通氧, 且需添加L-异亮氨酸方能保证细胞正常生长。
谢希贤等整合枯草芽孢杆菌乙酰乳酸合酶的编码基因alsS,解除了 L-缬氨酸对合成通路的反馈抑制,同时整合大肠杆菌ppGpp3’-焦磷酸水 解酶的突变基因spo TM,增强了丙酮酸供应,增强了出发菌株VHY03 的摇瓶发酵生产L-缬氨酸的水平。
目前公开报道的L-缬氨酸发酵生产多是通过好氧或者两步法发酵 实现的。但是好氧工艺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用空气,能耗很大;更关键的 是,有相当一部分碳源进入三羧酸循环(TCA)从而被用于细胞生长, 导致转化率比理论最大值要低很多。厌氧工艺和好氧相比,具有低能耗、 高转化率的优点,生产过程中不需要通空气,大大节约能耗;产品的转化率通常接近理论最大值。氨基酸生产的厌氧发酵最早是在丙氨酸生产 过程中实现的,目前其他氨基酸的生产暂未有纯厌氧发酵工艺的报道。 此外,目前工程菌改造过程中关键基因的过表达都是通过在质粒上实现 的,这就导致发酵过程中需要添加抗生素维持质粒存在,增加了生产成 本并存在在产业化生产中质粒丢失的风险。
因此,本领域仍需要提供稳定、高产、节能、简便的生产L-缬氨酸 的重组微生物以及相应的L-缬氨酸的生产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发现,原增强乙酰羟基还异构酶和/或氨基酸脱氢酶的活性, 能够提高大肠杆菌生产L-缬氨酸的产量和转化率,且可实现一步法厌氧 发酵L-缬氨酸。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L-缬氨酸的重组微生物的构建方 法,经该方法获得的重组微生物具有稳定遗传背景、且具备平衡的L- 缬氨酸还原力,适宜一步法厌氧发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014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