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环冷机末端余热回收与固体蓄热能量耦合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01761.3 | 申请日: | 2020-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211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峰;郑丽君;霍兆义;韩仁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7D15/02 | 分类号: | F27D15/02;F27D17/00;F27D19/00 |
代理公司: | 鞍山顺程商标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46 | 代理人: | 范伟琪 |
地址: | 114225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环冷机 末端 余热 回收 固体 蓄热 能量 耦合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环冷机末端余热回收与固体蓄热能量耦合系统,包括环冷机,所述环冷机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环冷机的左侧连通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均连通有储热器,所述储热器一侧的顶部连通有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管的另一端连通有水车,所述水车一侧的底部连通有第四连接管,所述第四连接管的另一端连通有洗浴水箱。本发明通过设置环冷机、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储热器、第三连接管、水车、第四连接管和洗浴水箱,能够提高余热回收效率,使余热回收便于使用,余热回收装置能够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有利于人们的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具体为基于环冷机末端余热回收与固体蓄热能量耦合系统。
背景技术
环式冷却机,由风箱、台车、排料溜槽等部分组成,台车体为上下层梯形平面结构,上层有箅条板,下层是一块底板,底板边缘有密封胶带,上下层之间有带通风孔的支撑板,台车间的异形梁和内、外栏板组成的筒体,压在底板边的胶带上,烧结环冷机风箱排出的气体可作为余热锅炉的热源进行回收利用,目前常见的环冷机末端余热回收装置结构复杂,且热量资源回收利用效率低,不利于人们的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环冷机末端余热回收与固体蓄热能量耦合系统,具备余热回收便于使用的优点,解决了余热回收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基于环冷机末端余热回收与固体蓄热能量耦合系统,包括环冷机,所述环冷机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环冷机的左侧连通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均连通有储热器,所述储热器一侧的顶部连通有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管的另一端连通有水车,所述水车一侧的底部连通有第四连接管,所述第四连接管的另一端连通有洗浴水箱,所述洗浴水箱一侧的顶部连通有进液管,所述洗浴水箱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温度控制板,所述洗浴水箱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水车的正面分别固定连接有GPS定位器和控制器,所述储热器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水位水温控制板,所述储热器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水位水温传感器,所述温度控制板与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所述水位水温控制板与水位水温传感器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水车和GPS定位器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储热器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循环风机,所述循环风机的进气口通过管道与储热器的顶部连通,所述循环风机的出气口通过管道与环冷机的顶部连通。
优选的,所述环冷机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保护盖,所述保护盖的内壁分别与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表面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表面均设置有阀门,所述阀门为电磁阀。
优选的,所述环冷机的正面连通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固定连接在环冷机正面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洗浴水箱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温度控制板,所述洗浴水箱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控制板与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储热器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水位水温控制板,所述储热器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水位水温传感器,所述水位水温控制板与水位水温传感器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通过设置环冷机、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储热器、第三连接管、水车、第四连接管和洗浴水箱,能够提高余热回收效率,使余热回收便于使用,余热回收装置能够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有利于人们的使用。
2、本发明通过设置循环风机,能够将储热器中的热量回收到环冷机,通过设置保护盖,提高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与环冷机的连接紧密性,通过设置阀门,便于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通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科技大学,未经辽宁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017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